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    作者:白水江       发布时间:2014-11-19     浏览量:

项目名称: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省林业勘查设计院、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韩光庆、石建忠、张振宇、申登峰、何占玺、裴德才、李福祥、谢吉祥、陶雪松、 王鸿毅、张华堂、黄华梨、张涛、王兴文、张英、周萍
起止时间:1997—1998年4月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日期:1998年4月
内容摘要: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土地面积22367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97329公顷,试验区面积126342公顷。林业用地192194.7公顷中:有林地134034.7公顷,疏林地4575.8公顷,灌木林地50805.4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892361立方米中:林分蓄积14766450立方米,疏林蓄积112027立方米,散生蓄积13884立方米。自然保护区有林面积133824.7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59.8%,蓄积14766450立方米,占全区总蓄积的99.2%。全区森林覆盖率82.7%。
获奖情况: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名称:崇信短肛棒脩、白水江瘦枝脩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完成单位:甘肃省森防站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邴积才、李秀山、王洪建、李淑滢、徐潇、陈述智、李宏孝、何柏宏、马亮、梁栓科、苏卫、牛犇、许闰
起止时间:1995—1996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鉴定日期:1999年
内容摘要:
本项目属基础性研究,对该虫共进行了9个方面的研究:1、生物学特征;2、防治技术;3、经济阈值;4、发生与相关因子相关性;5、生理解剖;6、生命表编织;7、测报技术;8、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9、大面积防治技术。
通过该项研究,基本摸清了崇信短肛棒脩、白水江瘦枝脩的生物学特性。其中包括寄主、各虫态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史的观察研究;掌握了两种竹节虫的生态特性,包括对其发生与环境关系、发生与生物多样性指数、喜食树种比例,郁闭度等因子相关性的研究以及空间分布型、防治指标、对两种竹节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林丹烟剂防治试验、模拟飞机超低容量喷雾试验、常规喷雾试验,选择确定了最佳防治方法。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示范防治。挽回直接损失159.39万元。
该研究成果达到省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属国内先进。
获奖情况:甘肃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名称: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调查及区系分析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王洪建、何柏宏
起止时间:1987—1992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鉴定日期:1992年
内容摘要:
经过六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共采集到昆虫1万余号,初步整理出1700多种,包括天敌昆虫229种,其中新种2种,甘肃省新记录192种,总计占已采集昆虫总数的47.34%。经过上述研究,已基本摸清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资源,并初步探讨了该地区的昆虫区系成份及其垂直分布特点,所得结果,不但填补了我国在该地区昆虫区系的空白,对甘肃省森林昆虫区系及其特点的探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成果具省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获奖情况: 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名称:甘肃白水江保护区森林病虫害普查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王洪建、何柏宏、许闰、马亮
起止时间:1992.4-1993.6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鉴定日期:1996年、1997年
内容摘要:
该项目的研究,基本摸清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主要树种的主要病虫害鼠害种类、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和天敌资源种类。共记载了22目198科2000余种,其中森林昆虫19目168科1500种,天敌昆虫9目38科312种,林木病害46种,鼠害2种,其中发现昆虫新种5种。初拟检疫虫害9种,病害5种。
对华山松、油松、竹子病虫害等18类主要病虫种类,主要建群树种的主要病虫进行了较详细地系统记载。整理出文字、图表汇编资料近20万字,对保护区的昆虫区系及天敌资源、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发展动态进行了初步分析评价,并按科学分类将昆虫进行了归类。
获奖情况:陇南地区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 省自然科学研究三等奖
项目名称: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灯蛾科昆虫区系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王洪建、何柏宏、张友、刘复玳
起止时间:1991-1993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鉴定日期:1994年
内容摘要:
该项目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分别在保护区内五个不同垂直分布的森林植被带中,用黑光灯诱集240多次,采得灯蛾科标本494号,共有26属54种。约占我国灯蛾科已知属、种的1/4,其中甘肃省新记录38种。记述和分析了该区五个主要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带中灯蛾科的种类和数量组成、优势属、种及成虫动态、寄主植物,基本查清保护区灯蛾科昆虫的区系成份种类最多,占优势,反映了本区域灯蛾科昆虫区系概貌和特点。
该项研究对查清该保护区本底情况和本科昆虫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甘肃省昆虫区系做出了积极贡献,丰富了我国该类群昆虫区系研究的内容,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与应用价值及明显的社会效益,居省内领先和国内同类的先进水平。
获奖情况: 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名称:甘肃白水江大熊猫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li>
研究人员:黄华梨、魏秀元、张可荣、王洪建、杨文赟、滕继荣、贺倩、许闰、杨培斌、王建宏、刘小艳、杨飞禹、张涛、张锐、李晓鸿、张晓军、汪有奎
起止时间:2003年1月—2005年7月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日期:2005年8月18日
内容摘要:
1、调查分析了甘肃大熊猫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特征、年龄结构。并对大熊猫数量变化的原因、保护抢救及复壮等进行了探讨。
2、首次通过调查对构成白水江地区大熊猫食物基地的主要森林植物群落从4个植被带中归纳出41个森林群落类型;提出了甘肃竹类植物属、种检索表;对大熊猫5种主食竹类的种群动态、生长趋势进行了预测和食物基地承载大熊猫的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揭示了大熊猫采食习性及对所食竹类的择食规律。
3、对白水江大熊猫主食竹类害虫进行了研究,掌握了主要种类、分布及生活史,为防治大熊猫主食竹类害虫提供了依据。
4、对大熊猫分布区伴生的陆生脊椎动物群进行了研究,鸟类为主,兽类次之,但兽类在陆生动物区划中起着重要作用。
5、本项目是目前全国在大熊猫及其食物基地研究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一项研究成果,为大熊猫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料,并对白水江大熊猫保护和研究提出的10条对策与建议,为制定和完善有关规划、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大熊猫保护、抢救和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项目名称: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 张可荣、吴秉礼、黄华梨、李世仁、张再厉、舒玉平、何晓岚、李萍、陈玉斌、靳继军、刘万年、杨培斌、高雄彬
起止时间:1999年10月—2002年4月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日期:2002年4月
内容摘要:
1、从工程实施范围、地理位置、工程面积、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等十一个方面概述了工程区的基本情况,明确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明确了实施天保工程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构建了以保护大熊猫等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森林生态系统的具有白水江特点的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体系,以期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依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7个保护站488个林班282.2万亩的林业用地全部区划为重点生态保护区(禁伐区)。
4、对工程区天然林资源管护工作进行了设计,合理划分了管护类型,明确了管护机制、管护定额、任务、职责和目标,提出了加强管护工作的措施。
5、明确了工程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封山育林,明确了封育去范围与面积,并落实到7个保护站的488个林班。设计了封育区类型、封育方式、封育年限、封育措施和目标。
6、对工程区富裕人员进行分流,并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7、依据基础设施现状,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根据省政府核定的经济指标,进行了工程区投资的效益分析。工程总投资4327.5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626.03万元,地方配套865.51万元。经过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工程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均有显著增长。
9、明确了工程管理职责,提出了实施工程的保障措施,以保证工程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效益。
项目名称: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要食料高山箭竹昆虫调查与管理对策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王洪建、曹秀文、王淑荣、黄华梨、邢社贵、刘万年、马存世、王建宏、王俊
起止时间:2002年4月—2005年6月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鉴定日期:2005年8月16日
内容摘要:
通过为期3年的调查研究,圆满完成了陇南部分的昆虫资源调查,在这期间共采集标本6万余号,隶属于22目,206科,1961属,2875种,天敌昆虫224种,其中有甘肃省新记录198种,新种5种。即(1)白水江台蚱Formosatettix baishuijiangensis Zheng et Wang; (2) 甘肃雏蝗 Chorthippus gansuensis Zheng et Wang ;(3)碧口寰螽 Atlanticus bikouensis Zheng et Wang ;(4)修长丽盲蝽 Lygocoris (Neolygus) elongatulus Lu et Wang ;(5)甘肃丽盲蝽 Lygocoris (Neolygus) gansuensis Lu et Wang 。该项研究填补了甘肃南部昆虫资源的空白,创造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获奖情况: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项目名称: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型野生动物危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杨文赟、张可荣、李萍、王洪建、黄华梨、王建宏、许闰、蒲玫、许颖、何柏宏、黄亚民、李仁洪、张小江
起止时间:1995年4月—2007年6月
组织鉴定单位:陇南市科技局
主持鉴定单位:陇南市科技局
鉴定日期:2007年9月16日
内容摘要:
全面完成了8年野生动物危害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了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具有的共同性及野生动物危害各村农户农作物的具体情况,得到综合分析结果。通过建立防治设施、人为防治办法、过多种群的管理、调整作物结构、 野生动物危害补偿、野生动物饲养,抓捕野猪等危害动物进行饲养繁育,变害为宝。实施社区共管的研究和防治实验,认为技术成熟,成效明显,在以野生动物危害防治示范为重要内容的七信沟、杨尕山达到减少损失60%-83%的防治效果。成果《大型野生动物危害防治技术》在核心科技期刊《林业实用技术》上发表,达到国内同类工作先进水平。
获奖情况:甘肃省陇南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生产中应用情况及应用范围:论文在全国进行了参考应用。在保护区二个乡镇进行了示范。

项目名称: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优先保护评价
任务来源:甘肃省科技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王建宏、黄华梨、孙学刚、许闰、滕继荣、杨文赟、任景成、乔明、孟斌、蒲玫、吴俊成、张晓江、马涛
起止时间:2008年1月2013年5月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技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技厅
鉴定日期:2013年8月6日
内容摘要:
1、项目以前人所做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方法体系和生物多样性测度方法为依据,结合调查数据,筛选适宜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植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序列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评价模式;
2、项目从白水江山地林区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入手,调查各方面资料数据,运用分析评价模式,确定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沟系)、植被垂直带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序列;
3、项目运用生态学、林业系统工程学、统计学、树木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结合实际制定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植物多样性监测方案。
4、项目为自然保护区不同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成果可广泛应用于保护区区划界定、保护管理、生物多样性监测、科学研究、生物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估。
获奖情况:2014年度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