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

文章来源:    作者:白水江       发布时间:2015-01-27     浏览量: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张可荣、伍光和、许金田、张国梁、王洪建、杨友桃、李晓鸿、杨锡金、张华声
      起止时间:1992.4-1996.8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日期:1999.2
      获奖情况: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容摘要:
      本项目为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形状等本底情况的综合科学考察,主要内容包括:
       1.深入研究了保护区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概况,分析了保护区的地层结构、地貌特点和山文特征;通过树木的年轮分析探讨了保护区多年的气候变化规律,估测了今后一个时期气候变化的趋势;研究了土壤的形成特点、主要土壤类型的垂直分布规律;查清了保护区内主要的植被类型和主要植物群落的特点。
       2、调查记录了保护区内大型真菌、植物、蜘蛛、昆虫和脊椎动物的种类资源现状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种群资源现状;有大型真菌294种,其中子囊菌亚门8科,14属,31种,担子菌亚门32科,107属,262种,半知菌亚门1科,1属,1种,甘肃省新记录94种。高等植物197科、870属、2160种、19亚种、239变种、12变型;植物新种5种,包括新变种1种,单性新发现1种,甘肃省新记录35种。蜘蛛195种;昆虫2138种;鱼类68种;两栖动物28种;爬行动物37种;鸟类275种(含亚种);兽类77种。其中列为国家保护的兽类21种、鸟类28种、两栖类2种、植物67种。同时采用较为先进的聚类分析法、截线法、小样本抽样法和逆向截线法估计了珍稀动物大熊猫、羚牛、金丝猴、藏酋猴及保护区最主要的食肉兽豹的资源贮量。
      3、获得了一些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新记录、新发现。共发现新种29种,甘肃省新记录1451种。其中新种高等植物5种、蜘蛛13种、昆虫10种,新变种高等植物1种;单性新发现1种;甘肃省新记录大型真菌94种、高等植物35种、蜘蛛114种、昆虫1183种、鱼类5种、两栖爬行动物10种、鸟类8种、兽类2种。
      4、深入分析了动植物区系,丰富充实了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内容,并填补了该区域有关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5、对保护区内的资源植物、珍稀濒危植物、药用植物、竹类等系统地考察分析,为保护区的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6、对大熊猫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和啮齿类、有蹄类动物的分布、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等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为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今后进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7、考察了保护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居民的自然保护意识、农业与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等,首先把该区域的自然保护问题与当地社区联系起来,提出公众的参与是自然保护建设成败的关键。
      8、在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对保护的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探讨了实施有效管理的途径,制定了保护区的发展规划。

                      甘肃白水江地区大熊猫食物基地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黄华梨、张涛、杨飞禹、刘小艳、张锐、李晓鸿、魏秀元、费乙
       起止时间:1996—2001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日期:2001年8 月
       获奖情况: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容摘要:
       1、项目对构成白水江地区大熊猫食物基地的主要森林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从相关的4个植被带中归纳出41个森林群落类型,并对作为主要建群种的壳斗科植物进行了专题研究。
       2、对白水江地区乃至全省的竹类植物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甘肃竹类植物属、种检索表。着重对大熊猫5种主食竹类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对这些竹类30年内种群动态、生长趋势进行了预测。对食物基地载畜大熊猫的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同时,就大熊猫对竹类食物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竹类植物的研究结果已成功的指导了第三次大熊猫普查工作。
       3、对甘肃境内的大熊猫分布区,大熊猫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特征、年龄结构、数量锐减的原因、捕捉抢救及其复壮等进行了探讨。
       4、对白水江地区大熊猫分布区伴生的陆生脊椎动物群进行了研究,共记述有陆生动物417种、隶属28目90科226属。鸟类为主,兽类次之,但兽类在陆生动物区划中起着重要作用。
       5、提出了保护和研究大熊猫及其食物基地的措施和对策。

                     甘肃省稀有濒危植物研究(甘肃省植物红皮书及数据库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完成单位:甘肃省林业厅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管理局、甘肃省农业大学、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甘肃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
       研究人员:田波生、孙学刚、焦健、徐向宏、黄华梨、王立、张伟明、陈学林、唐红、任君
       起止时间:1996—1999年
       组织签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日期:1999年8月
       获奖情况: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内容摘要:
       该课题属于物种编目、保护监测及其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基础研究,试图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收集整理已有文献和资料,查明甘肃省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及分布,广泛征求省内外专家意见,选定“甘肃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草案)”,编写《甘肃省植物红皮书》,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在信息方面强大功能,建立甘肃省稀有濒危植物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为野生植物物种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自然保护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为管理决策部门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和诸多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实际达到和完成的性能指标有:
      1、对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龙江中上游林区、洮河中上游林区、甘南高山草甸区、东祁连山林区、河西荒漠区等植物分布的特点区域和研究薄弱区域进行了实地补点调查,采集制作植物标本1700余号,拍摄稀有濒危植物及其生境的彩色照片300余幅,录像资料350分钟,为植物物种保护的教学、研究和宣传积累了宝贵的实物材料和图像资料;
      2、查明了甘肃产15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和自然管理办法,并初步选列162种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编制了《甘肃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草案)和《甘肃省稀有濒危植物名录》;
      3、编制建立了“甘肃省稀有濒危植物数据库及其信息管理系统”,初步收录330余种稀有濒危植物,实现了野生植物保护信息的存储、追加、统计、快速查询及其数据库的结构修改和记录修改等功能;
      4、编写出《甘肃省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待定稿),其中收录甘肃省稀有濒危植物190余种,约20万字,包括稀有濒危植物的学名、濒危现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产地)、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保护价值、保护措施、栽培要点等有价值的资料;
      5、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专题研究论文6篇,会议交流论文2篇,初步揭示了珙桐在其分布区北缘(文县)的种群格局和群落学特性。发现甘肃省植物分布新记录属3个和新记录种6个,其中2种被选列为本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濒危植物基因库建立

       任务来源: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张华声、黄华梨、张涛、许闰、蒲玫、李富义、张会文、袁明
       起止时间:1995—1998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日期:1999年8月
       获奖情况: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内容摘要:
       1、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文县店坝对树行政村,苜蓿坝行政村的红竹湾、下沟里及刘家坪关口行政村的攀葛河与深沟行政村的东沟流域)划定与建立了野外基因库,面积500hm2,对野外基因库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考察,基本掌握了该地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规律。4年来,通过封山育林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法,使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等树种幼苗数量有较多增加,为今后进一步促进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的繁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文县大岭梁建立人工基因库10亩,对水青树等13种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迁地保护试验,大部分树种异地移植获得成功,其中紫荆、连香树、水青树、香果树等移植效果较好。
       3、对红豆树、领春木、金钱槭、楠木等15个树种进行了播种、扦插育苗试验,共有7个种育出幼苗,其中领春木、楠木等长势良好。此外,还应用工厂化育苗技术与设备繁育出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幼苗800余株,为小粒种子育苗积累了经验。较系统的总结了红豆树、领春木、金钱槭等树种的繁殖技术,培育要点及保护措施。
       4、对今后保护区珍稀濒危树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天然基因库与人工基因库的建立,对一些难以繁殖的树种,解决了技术难点,总结了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奠定了基础。同时,该基因库的建立,也有利于保护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该基因库保护对象及种类之多,面积之大堪称西北之最。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省林业勘查设计院、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韩光庆、石建忠、张振宇、申登峰、何占玺、裴德才、李福祥、谢吉祥、陶雪松、 王鸿毅、张华堂、黄华梨、张涛、王兴文、张英、周萍
       起止时间:1997—1998年4月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日期:1998年4月
       获奖情况: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内容摘要: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土地面积22367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97329公顷,试验区面积126342公顷。林业用地192194.7公顷中:有林地134034.7公顷,疏林地4575.8公顷,灌木林地50805.4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892361立方米中:林分蓄积14766450立方米,疏林蓄积112027立方米,散生蓄积13884立方米。自然保护区有林面积133824.7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59.8%,蓄积14766450立方米,占全区总蓄积的99.2%。全区森林覆盖率82.7%。

                      崇信短肛棒脩、白水江瘦枝脩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完成单位:甘肃省森防站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邴积才、李秀山、王洪建、李淑滢、徐潇、陈述智、李宏孝、何柏宏、马亮、梁栓科、苏卫、牛犇、许闰
       起止时间:1995—1996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鉴定日期:1999年
       获奖情况:甘肃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容摘要:
      本项目属基础性研究,对该虫共进行了9个方面的研究:1、生物学特征;2、防治技术;3、经济阈值;4、发生与相关因子相关性;5、生理解剖;6、生命表编织;7、测报技术;8、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9、大面积防治技术。
      通过该项研究,基本摸清了崇信短肛棒脩、白水江瘦枝脩的生物学特性。其中包括寄主、各虫态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史的观察研究;掌握了两种竹节虫的生态特性,包括对其发生与环境关系、发生与生物多样性指数、喜食树种比例,郁闭度等因子相关性的研究以及空间分布型、防治指标、对两种竹节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林丹烟剂防治试验、模拟飞机超低容量喷雾试验、常规喷雾试验,选择确定了最佳防治方法。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示范防治。挽回直接损失159.39万元。
       该研究成果达到省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属国内先进。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调查及区系分析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王洪建、何柏宏
       起止时间:1987—1992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鉴定日期:1992年
       获奖情况: 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容摘要:
       经过六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共采集到昆虫1万余号,初步整理出1700多种,包括天敌昆虫229种,其中新种2种,甘肃省新记录192种,总计占已采集昆虫总数的47.34%。经过上述研究,已基本摸清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资源,并初步探讨了该地区的昆虫区系成份及其垂直分布特点,所得结果,不但填补了我国在该地区昆虫区系的空白,对甘肃省森林昆虫区系及其特点的探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成果具省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森林病虫害普查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王洪建、何柏宏、许闰、马亮
       起止时间:1992.4-1993.6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鉴定日期:1996年、1997年
       获奖情况:陇南地区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 省自然科学研究三等奖
       内容摘要:
       该项目的研究,基本摸清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主要树种的主要病虫害鼠害种类、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和天敌资源种类。共记载了22目198科2000余种,其中森林昆虫19目168科1500种,天敌昆虫9目38科312种,林木病害46种,鼠害2种,其中发现昆虫新种5种。初拟检疫虫害9种,病害5种。
       对华山松、油松、竹子病虫害等18类主要病虫种类,主要建群树种的主要病虫进行了较详细地系统记载。整理出文字、图表汇编资料近20万字,对保护区的昆虫区系及天敌资源、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发展动态进行了初步分析评价,并按科学分类将昆虫进行了归类。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灯蛾科昆虫区系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王洪建、何柏宏、张友、刘复玳
       起止时间:1991-1993年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鉴定日期:1994年
      获奖情况: 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内容摘要:
      该项目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分别在保护区内五个不同垂直分布的森林植被带中,用黑光灯诱集240多次,采得灯蛾科标本494号,共有26属54种。约占我国灯蛾科已知属、种的1/4,其中甘肃省新记录38种。记述和分析了该区五个主要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带中灯蛾科的种类和数量组成、优势属、种及成虫动态、寄主植物,基本查清保护区灯蛾科昆虫的区系成份种类最多,占优势,反映了本区域灯蛾科昆虫区系概貌和特点。
      该项研究对查清该保护区本底情况和本科昆虫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甘肃省昆虫区系做出了积极贡献,丰富了我国该类群昆虫区系研究的内容,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与应用价值及明显的社会效益,居省内领先和国内同类的先进水平。

                     甘肃白水江大熊猫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黄华梨、魏秀元、张可荣、王洪建、杨文赟、滕继荣、贺倩、许闰、杨培斌、王建宏、刘小艳、杨飞禹、张涛、张锐、李晓鸿、张晓军、汪有奎
       起止时间:2003年1月—2005年7月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日期:2005年8月18日
       获奖情况:第三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内容摘要:
       1、调查分析了甘肃大熊猫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特征、年龄结构。并对大熊猫数量变化的原因、保护抢救及复壮等进行了探讨。
       2、首次通过调查对构成白水江地区大熊猫食物基地的主要森林植物群落从4个植被带中归纳出41个森林群落类型;提出了甘肃竹类植物属、种检索表;对大熊猫5种主食竹类的种群动态、生长趋势进行了预测和食物基地承载大熊猫的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揭示了大熊猫采食习性及对所食竹类的择食规律。
       3、对白水江大熊猫主食竹类害虫进行了研究,掌握了主要种类、分布及生活史,为防治大熊猫主食竹类害虫提供了依据。
       4、对大熊猫分布区伴生的陆生脊椎动物群进行了研究,鸟类为主,兽类次之,但兽类在陆生动物区划中起着重要作用。
       5、本项目是目前全国在大熊猫及其食物基地研究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一项研究成果,为大熊猫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料,并对白水江大熊猫保护和研究提出的10条对策与建议,为制定和完善有关规划、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大熊猫保护、抢救和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

       任务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 张可荣、吴秉礼、黄华梨、李世仁、张再厉、舒玉平、何晓岚、李萍、陈玉斌、靳继军、刘万年、杨培斌、高雄彬
       起止时间:1999年10月—2002年4月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林业厅
       鉴定日期:2002年4月
       内容摘要:
        1、从工程实施范围、地理位置、工程面积、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等十一个方面概述了工程区的基本情况,明确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明确了实施天保工程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构建了以保护大熊猫等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森林生态系统的具有白水江特点的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体系,以期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依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7个保护站488个林班282.2万亩的林业用地全部区划为重点生态保护区(禁伐区)。
        4、对工程区天然林资源管护工作进行了设计,合理划分了管护类型,明确了管护机制、管护定额、任务、职责和目标,提出了加强管护工作的措施。
        5、明确了工程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封山育林,明确了封育去范围与面积,并落实到7个保护站的488个林班。设计了封育区类型、封育方式、封育年限、封育措施和目标。
        6、对工程区富裕人员进行分流,并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
        7、依据基础设施现状,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根据省政府核定的经济指标,进行了工程区投资的效益分析。工程总投资4327.5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626.03万元,地方配套865.51万元。经过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工程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均有显著增长。
        9、明确了工程管理职责,提出了实施工程的保障措施,以保证工程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效益。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要食料高山箭竹昆虫调查与管理对策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王洪建、曹秀文、王淑荣、黄华梨、邢社贵、刘万年、马存世、王建宏、王俊
       起止时间:2002年4月—2005年6月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鉴定日期:2005年8月16日
       获奖情况: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内容摘要:
       通过为期3年的调查研究,圆满完成了陇南部分的昆虫资源调查,在这期间共采集标本6万余号,隶属于22目,206科,1961属,2875种,天敌昆虫224种,其中有甘肃省新记录198种,新种5种。即(1)白水江台蚱Formosatettix baishuijiangensis Zheng et Wang; (2) 甘肃雏蝗 Chorthippus gansuensis Zheng et Wang ;(3)碧口寰螽 Atlanticus bikouensis Zheng et Wang ;(4)修长丽盲蝽 Lygocoris (Neolygus) elongatulus Lu et Wang ;(5)甘肃丽盲蝽 Lygocoris (Neolygus) gansuensis Lu et Wang 。该项研究填补了甘肃南部昆虫资源的空白,创造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型野生动物危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

       任务来源: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杨文赟、张可荣、李萍、王洪建、黄华梨、王建宏、许闰、蒲玫、许颖、何柏宏、黄亚民、李仁洪、张小江
       起止时间:1995年4月—2007年6月
       组织鉴定单位:陇南市科技局
       主持鉴定单位:陇南市科技局
       鉴定日期:2007年9月16日
       获奖情况:甘肃省陇南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内容摘要:
       全面完成了8年野生动物危害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了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具有的共同性及野生动物危害各村农户农作物的具体情况,得到综合分析结果。通过建立防治设施、人为防治办法、过多种群的管理、调整作物结构、 野生动物危害补偿、野生动物饲养,抓捕野猪等危害动物进行饲养繁育,变害为宝。实施社区共管的研究和防治实验,认为技术成熟,成效明显,在以野生动物危害防治示范为重要内容的七信沟、杨尕山达到减少损失60%-83%的防治效果。成果《大型野生动物危害防治技术》在核心科技期刊《林业实用技术》上发表,达到国内同类工作先进水平。
       近年来生产中应用情况及应用范围:论文在全国进行了参考应用。在保护区二个乡镇进行了示范。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优先保护评价

       任务来源: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完成单位: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研究人员:王建宏、黄华梨、孙学刚、许闰、滕继荣、杨文赟、任景成、乔明、孟斌、蒲玫、吴俊成、张晓江、马涛
       起止时间:2008年1月2013年5月
       组织鉴定单位:甘肃省科技厅
       主持鉴定单位:甘肃省科技厅
       鉴定日期:2013年8月6日
       获奖情况:2014年度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内容摘要:
        1、项目以前人所做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方法体系和生物多样性测度方法为依据,结合调查数据,筛选适宜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植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序列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评价模式;
        2、项目从白水江山地林区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入手,调查各方面资料数据,运用分析评价模式,确定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沟系)、植被垂直带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序列;
        3、项目运用生态学、林业系统工程学、统计学、树木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结合实际制定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次级自然单元植物多样性监测方案。
        4、项目为自然保护区不同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成果可广泛应用于保护区区划界定、保护管理、生物多样性监测、科学研究、生物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