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介

文章来源:保护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2-29     浏览量: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8年,是国家林业局直属重点保护区之一,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保护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管理局严格按照甘肃省提出的“改革创新促发展、立足民生保和谐”的思路加大天保工程建设,加快林区民生改善、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保护区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将工程实施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一)自然条件

白水江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南部,东经104°16′— 105°25′,北纬32°36ˊ-33°00ˊ,行政区划上隶属陇南市武都区、文县的10个乡镇70个行政村345个自然村。

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810种、蕨类植物185种、大型真菌294种、苔藓2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50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4种。山体相对落差大,构成4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14个植被亚型,43个群系。维管植物2610种(含亚种48个,变种215个,变型8个),隶属于169科859属。其中蕨类植物185种,裸子植物33种,被子植物2392种。

动物地理区划中处于古北界的华北区和青藏区与东洋界的华南区交汇地带,过渡性明显、古老孑遗物种多,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纲16目32科92种,其中一级保护19种,二级保护73种。

白水江保护区内森林主要由天然的云杉、冷杉、栎类、阔叶混交林组成。林地面积为247.4030万亩,国有林143.6477万亩,集体103.7553万亩。其中:有林地186.8553万亩,国有林132.4267万亩,集体54.4286万亩;疏林地1.6816万亩,国有1.0943万亩,集体0.5874万亩;灌木林地54.3674万亩,国有7.9149万亩,集体46.4525万亩;未成林地0.2298万亩,均为集体林;苗圃地0.0085万亩,均为集体林;无立木林地2.5268万亩,国有2.2032万亩,集体0.3236万亩;宜林地1.7335万亩,国有0.0085万亩,集体1.725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46185.4立方米。

(二)经济社会状况

白水江保护区范围涉及陇南市武都区、文县2个县(区),包括武都区洛塘镇、枫相乡、三仓镇、文县铁楼乡、碧口镇、玉垒乡、中庙镇、丹堡镇、刘家坪乡、范坝镇共10个乡镇。其中有1个乡政府、48个行政村村委在白水江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其他9个乡镇所在地和22个行政村村委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之外。保护区内涉及的48个行政村,居民总户数7953户,总人口23603人,均在实验区内,行政区划属文县管辖,包括铁楼乡、碧口镇、玉垒乡、中庙镇、丹堡镇、刘家坪乡、范坝镇7个乡镇,武都区境内没有村庄和人口。保护区内90%以上为农业人口,从地域分布看,人口大多居住在河谷或低山缓坡带,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1.96亩/人,土壤贫瘠,大部分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保护区社区产业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落后。粮食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1.65%,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黄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35%;发展养蜂等养殖业的农户有1139户。根据文县2019年数据统计,文县人均GDP为2450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0元。

二、天然林保护总体情况

(一)天然林保护范围

2000年,白水江保护区整体被国家正式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范围,包括文县、武都区的11个乡(镇),150个行政村,743个合作社,22006户,96488人。保护区下设7个保护站1个大熊猫繁育中心。其中:在文县境内的有岷堡沟、白马河、丹堡河、刘家坪、让水河、碧口6个保护站和大熊猫繁育中心;在武都区境内仅有1个红土河保护站。2010年保护区范围调整后被整体划入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范围,包括文县、武都区的10个乡(镇)。在文县境内的有铁楼、丹堡、刘家坪、范坝、碧口(镇)、中庙、玉垒7个乡(镇);在武都区境内的有枫相、三仓、洛塘(镇)3个乡(镇)。共有70个行政村345个合作社39181人,主要分布在实验区。保护区下设6个保护站1个大熊猫驯养繁殖场。其中:在文县境内的有白马河、丹堡河、刘家坪、让水河、碧口5个保护站和一个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在武都区境内的仅有1个红土河保护站。

天保工程开始实施时,保护区内90%以上为农业人口,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年龄结构轻,人口素质低。从地域分布看,人口大多居住在河谷或低山缓坡带,除极少数乡镇外,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20一70人/km²,平均约 52人/km²,耕地少,人均耕地 1.52亩/人,耕地人口密度高,平均986人/km²,而且土壤贫瘠,大部分是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社区产业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落后。总产值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为11.4:1,两者产出比为3.4:1,粮食产量低,平均亩产约 100.4kg。保护区内农业生产仍为传统耕作方式,副业生产有酿酒、制茶等,以家庭手工作业为主,生产水平低下。居民生活仍沿习传统的自给自足生活方式,与外界沟通联系少,生活质量差,经济滞后。

截止2020年白水江保护区内,粮食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1.65%,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黄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35%;发展养蜂等养殖业的农户有1139户。根据文县2019年数据统计,文县人均GDP为2450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0元。

(二)主要目标

2000年保护区总面积336.1万亩。按权属分,国有面积164.9万亩,集体面积171.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 282.2万亩,非林业用地面积53.9万亩(包括农业用地16.8万亩)。

林业用地优势树种以栎类,云杉、冷杉和阔叶混交林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针阔叶混交林。林下植物随海拔的升高,有不同种类的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01万亩,疏林地面积6.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76.2万亩,无林地面积4.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0.1万亩。有林地划分为两个林种,即特用林和经济林。活木立总蓄积量为1489万立方米。按权属分,国有1238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83.1%;集体2511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16.9%。按功能区分,核心区活立木蓄积量1170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78.6%;实验区活立木蓄积量319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21.4%。按类型分,林分蓄积量1477万立方米,占全局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9.2%;疏林地和散生木蓄积量12万立方米,占全局活立木总蓄积量的0.8%

经过10年的建设,白水江现有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趋向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动植物种群不断扩大。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多功能的作用,实施社区共管,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社会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减轻,现有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2.7%,增加到2010年的86.7%;森林面积由282.2万亩增加到291.6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万亩。

2011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按照天保工程二期实施方案,省厅每年下达我局森林资源管护任务215.66万亩,其中国有林131.08万亩、集体林面积84.58万亩。

根据2019年林地一张图数据显示,保护区总面积2757000亩,其中有林地1868553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7.77%;疏林地16816.2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6%;灌木林地543674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72%;未成林造林地2298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08%;苗圃地85.05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003%;无林木林地25267.95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92%;宜林地17335.35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63%;林业辅助生产用地50.25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002%;非林地282920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26%。工程区林木总蓄积16659306立方米。按权属分,国有13003798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78%;集体3655508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22%。森林覆盖率达89.7%,与2010年(62.09%)相比增加27.61个百分比。

(三)建设任务

(1)森林管护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局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林草局有关天保工程管理的各项制度,在抓好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借外力,促科研”方针指导下,采用3S和红外触发相机、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设备,改进和完善巡护监测体系。采取固定样线和随机样线巡护的方式,全区共布设固定巡护样线46条,随机样线若干条,认真开展巡护工作,及时查处盗伐盗运、盗采盗挖、乱征滥占、乱捕盗猎等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林区秩序稳定,同时将样线法、观察法与红外触发相机结合起来开展监测工作,全区布设87条监测样线,布设红外触发相机260余台,全年进行三次监测,多次拍摄到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金猫等珍稀野生动物野外活动视频资料,部分珍贵资料填补了国内外野生动物生态学、行为学研究空白,多次在中央和省级媒体报道播出,既加强了深山巡护,又提升了科学研究水平。

二是落实责任,提高管护质量。全区将215.66万亩的森林管护任务以保护站为单位划分责任片区进行管护,管理局法人代表与站长、站长与管护人员、兼职护林员层层签订了管护责任书,管护员和兼职护林员向站长负责,站长向局长负责,将管护任务逐一落实到了山头、人头,实行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国有林主要采取基层保护站管护人员和兼职护林员共同管护的方式进行,集体林主要采取各村社专业巡护队员管护和全民日常管护的方式进行。管理局将集体林管护资金直接拨付到村级账户,各保护站作为我局实施该辖区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监管单位,对本辖区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的森林管护工作和管护资金的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管,与辖区村委签订管护责任书及安全责任书,指导村委与农户和专业管护队员签订管护责任书,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管护责任,保护区内69个村社建立专业巡护队,共1500余人,负责各村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森林资源管护任务。

三是坚持把森林防火作为资源保护的基础针对森林防火工作面积大、社区人口多的基本区情,我局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始终坚持政府全面负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群众广泛参与,部门齐抓共管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开展宣传教育,完善制度,落实措施,建立森林防火工作长效机制和应急扑火体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全区共建立乡站级森林防火领导小组9个、村级领导小组69个、义务扑火队伍69支共2311人。始终坚持紧绷一个“防”字,着力筑牢思想防线;坚持一个“管”字,严防死守管住火源;坚持一个“打”字,提高火灾处置能力;坚持一个“实”字,不断强化防火责任。全年我区未发生森林火灾。

四是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森林资源案件得到有效查处。我局针对社区人口多,资源保护利用矛盾突出的特点,采取宣传教育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执法力度

五是把森林病虫害防治作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前提。我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采取多项举措全力抓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①、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各保护站利用广播、发放技术资料、开展科技服务等形式,大力宣传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动员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积极投入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②、继续加强预测预报,做到早预测、早预报、早防治。要求各保护站每月上报两次虫情监测表,及时将各保护站病虫害发生数按月上报管理局森防站。③、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开办林业生物防治培训班,现场操作指导器械的使用方法,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农民直接进行技术指导,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防治知识,真正做到群防群治。截止目前,我局辖区内未出现重特大病虫害发生。

(2)生态公益林建设

我局工程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封山育林和造林,封育区采取的方式是全封,封育期限是11年。采取的封育措施是以下两种:一是封山管护,对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的远山区的林地实施封山封路堵卡,实行专业队伍封山管护。二是承包管护,对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林农交错的进山区的林地,采取了划分森林管护责任区的方式,用合同的形式实行个体承包管护;外界干扰较大的地段,采取了围栏封禁的方式。共封育6000公顷;造林1120余亩。

(四)资金投入

自1998年以来,我单位天保工程共投入资金25366.1万元,涉及中央财政资金、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以及地方配套资金,各类资金具体投入情况如下:

1中央财政资金

1998年至2020年,我单位天保工程中央财政资金共投入24892.9万元,其中天保工程试点期投入4万元,为森林管护费资金投入;天保一期中央财政资金投入2400万元,分别为森林管护费投入1939万元、社会保险投入263万元、政社性补助投入198万元;天保二期中央财政资金投入22488.9万元,分别为森林管护费投入9412万元、天保集体公益林资金投入11815.9万元、社会保险补助投入1036万元、政社性支出投入105万元、天保公共管护投入120万元。

2中央预算内资金

1998年至2020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381.2万元,其中试点期投入资金8万元、天保一期投入资金291.2万元、天保二期投入资金82万元。

3地方配套资金

1998年至2020年,地方配套资金共投入资金82万元,为社会保险补助省级配套资金。其中天保一期资金投入12万元、天保二期资金投入70万元。

(五)配套政策

为加强和规范我区天然林资源管理,确保天保工程管护工作有效开展,资金规范运行,管理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公益林档案管理实施细则》、《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实施细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档案管理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公室工作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管护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建设制度》、《天保工程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考核办法》,提出了“管护责任到人、管护面积到户、资金使用到村、资金监管到站”的资源管护和资金分配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了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的管护形式,提升了管护质量。进一步强化了公益林林管护监管和考核机制,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确保补偿资金的规范运行。

三、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

(一)规划情况

1.主要目标

经过10年的建设(2011-2020年),使白水江保护区现有森林资源将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作为长江上游稳定的森林生态屏障的功能将一步凸显,生态系统趋向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动植物种群不断扩大。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多功能的作用,实施社区共管,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社会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减轻,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

2.主要任务

工程区属于保护区,保护区建立后就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保护区主要任务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确保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功能更趋完善,保护好珙桐、香果树、南方红豆杉等珍贵植物,保护好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完成工程区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组成的管护面积 2240800亩。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预计完成人工造林10000亩、封山育林10000亩。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工程项目建设促进职工安置。将全局132名职工转入天然林保护和建设。通过落实政策和工程项目,增加林区就业,提高职工和林农收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接近或达到社会平均水平。

(二)执行情况

1.森林资源管护情况

按照天保工程二期实施方案,省林草局每年下达我局森林资源管护任务215.66万亩,以保护站为单位,将工程区 474 个林班(国有248个,1310800亩;集体226个,845800亩)2156600亩划分为 6个管护责任区进行管护。其中: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管护面积50730.45亩,林班7个,小班326个;白马河保护站管护面积154681.05亩,林班39个(国有19个,集体20个),小班1101个;丹堡河保护站管护面积520466.85亩,林班104个(国有71个,集体33个),小班2821个;刘家坪保护站管护面积402228.9亩,林班95个(国有58个,集体37个),小班1922个;让水河保护站管护面积431035.35亩,林班102个(国有50个,集体52个),小班1755个;碧口保护站管护面积383233.05亩,林班89个(国有31个,集体58个),小班1584个;红土河保护站管护面积214227亩,38个林班(国有12个,集体26个),958个小班。

10年来,我局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林草局有关天保工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保护区实际,扎实开展了以下工作:

(1)工程区内停止一切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工程区属于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后就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加强对盗伐林木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林地保护和社区管理,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

(2)强化森林资源管护

对工程区内2156600亩森林资源严加管护,采取不同的办法和措施,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国有林管护根据工程区森林分布特点,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针对不同区域具体情况,采取两种森林管护模式:一是以保护区管理局为主的管护,结合聘用的护林人员,划分责任区6个进行管护,层层签订责任合同,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二是保护机构和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由保护区管理局及下设的6个保护站牵头,协调组织当地乡镇村社及林区广大群众参与管理,建立双轨责任制,完善村民管理小组,划分管护责任区,签订承包管护责任书,任务到山头,责任到人,责、权、利挂钩。

由于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和自然保护区性质的特殊性,虽然白水江保护区集体林属于天保工程实施范围,但与其他天保工程实施单位相比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是保护区集体林没有参与林改,因此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没有分林到户,林权所有者均是村集体,导致管护责任难以落实到具体个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以社区为主体而非单独农户参与集体林资源的管理。二是白水江保护区一直以来比较重视保护区与社区合作共管,无论是聘用护林员还是协议保护,鼓励和支持社区参与,是中国社区共管示范性保护区。同时制定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森林管护实施细则》,确保了工程的规范实施;三是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体林管理手册》,以宣传集体公益林政策并指导天保集体林管理工作;四是制定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天保工程(二期)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实施细则》,提出了“管护责任到人、管护面积到户、资金使用到村、资金监管到站”的资源管护和资金分配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了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的管护形式,提升了管护质量;五是制定了《天保工程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集体林管护监管和考核机制,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确保补偿基金的规范运行。

(3)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林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落实和不断完善管护责任制,确定量化指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及林政管理制度,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

(4)始终将森林防火作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是自然保护区压倒一切的工作。全局各单位针对护林防火工作的严峻形势,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防灭结合、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依法治火”的方针;坚持全社会抓保护,全民搞防火,政府负全责的原则。始终坚持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宣传教育到位、扑火队伍到位、检查督办到位、制度管理到位的“七到位”方针,以“三为主、五结合”的工作措施,“六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以干克难,狠抓森林防火各项措施的落实,对工作措施不到位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森林防火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5)不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一是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基层保护站监测体系,为基层森防组织配备工作设施设备,补充野外监测经费,加强野外病虫害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尽早达到“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目的。二是严格防治、检疫、测报工作的各个环节,按时完成每月的监测、上报任务。三是通过学习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防治技术。

(6)建立较为完善的巡护监测体系,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巡护监测体系,及时掌握野生动植物分布及种群动态变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措施,开展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成立了管理局巡护监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巡护和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逐步建立了点--站--局三级巡护监测管理体系,在机构分工方面,由资源管理科负责巡护相关工作,科研管理科负责监测相关工作;在人员配置方面,综合考虑巡护监测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组成结构,优化工作团队,注重工作效能;在制度保障方面,确定巡护工作实行“重点地区月月查、一般地区季度查、突发问题及时查”的野外巡护原则,制定巡护监测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保障各类资源管理的合理分配和工作效能。

(7)改善林地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

一是完成了工程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把林地纳入科学有序的管理体系;二是通过林分抚育、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措施,改善林地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

(8)保护标志落实

在全区重点区域、主要干道、入山道口等区域,更新了大型钢架永久性宣传牌版面18个、中型宣传牌3个、警示宣传门楼1个、新增立柱式小型宣传牌1个村级天保宣传牌69个,更新小型宣传牌9个, 14个责任区设立标示牌,对部分宣传牌版面进行更新及立柱防锈处理,在六个保护站辖区重点区域制作大型水泥永久性宣教标语120余幅,三是给社区群众制作并发放宣传围裙、雨伞、环保袋等物品,在天保工程区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增强辖区群众的爱林护林意识。

(9)管护任务落实

根据天保工程二期资源管护要求,“三图四制”上墙,将全区划分为6个责任片区,将全区2156600亩管护面积下达到各保护站,管理局法人代表与站长、站长与管护人员、兼职护林员层层签订了管护责任书,管护员和兼职护林员向站长负责,站长向局长负责,将管护任务逐一落实到了山头、人头,实行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管理局每年组织业务部门和相关部门人员,对目标责任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将结果逐级通报。

2.公益林建设情况

天保工程二期以来,保护区持续开展公益林建设,提高森林抚育能力。2012年,保护区调拨优质苗木在四个保护站完成人工造林 1120 亩,造林成活率达到了 85%以上。2014 年,在两个保护站共完成甘肃省林业厅下达的封山育林任务 6000亩。保护区采取的封山措施主要有设置围栏,人工巡护、设置标牌等,在封育区主要路口或明显地段设置标牌,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及植被情况,采取派专人看护,人工巡护的办法进行封山,在封育期内严禁砍柴、割草、采集、放牧等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活动。

3.完善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施并完善社会保险补助政策,相应提高保障水平,使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接近或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为林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确保天然林保护事业顺利推进。截止2020年底,工程区共有在职职工113人,编外9人,聘用巡护人员34人,兼职护林员112人,主要从事森林管护和育苗、封山育林。退休职工64人。在职职工113人和退休职工64人,2020年我局继续参加五险,分别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1人(在职127人,退休64人),缴费金额1024788.35元,缴费比例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13人,缴费比例0.35%(与医疗保险合在一起交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3人(在职),缴费金额148222.32元,缴费比例1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3人,缴费金额3746.51元,缴费比例0.55%。

2011年以来,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保护国际基金的合作,首先在管理最为不便的碧口李子坝区域引入了协议保护模式,以协议的形式将集体林的管护权委托村级政府协助管理,开始了集体林社区共管的新模式。管理局尝试将集体林生态补偿款由管理局代管直接全部拨付到村级账户,辖区内70个行政村,345个自然村,12169户39181人全部享受到了国家级公益林的补偿款项,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林管护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我局大力开展社区共管项目,本着引导林缘地带农户树立“靠山吃山”转变为“靠山护山爱山”的理念,提倡保护自然资源成为自觉行动。一是我局组织职能部门与白马河保护站、碧口保护站、让水河保护站、刘家坪保护站密切配合,对铁楼乡寨科桥村、草河坝村,碧口镇李子坝村,范坝镇对树村、正沟村,刘家坪乡刘家坪村、关头村、关口村、深沟村液化气发放方案进行了广泛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按照政府采购的程序采购液化气灶具和钢瓶,确认发放户数,建立发放底册档案,为白马河站辖区铁楼乡李子坝村176户村民,寨科桥村174户村民、草河坝村157户村民,碧口保护站辖区李子坝村242户村民,让水河保护站辖区对树村、正沟村226户村民,刘家坪保护站辖区刘家坪村、关头村、关口村、深沟村504放液化气灶具一套。截至目前为白马河保护站和碧口保护站、让水河保护站、刘家坪保护站的四个乡镇10个行政村提供液化气灶具1479套,受益农户达5917人,累计支出86.0056万元。开展清洁能源示范活动,林区社区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户生活卫生状况显著改善,改变了山村农户旧的生活习俗;为农户节约了劳力,增加了经济收入;社区群众与保护区的关系得到更加密切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得到了全面贯彻。二是积极实施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口保护站社区集体林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项目”的计划任务书的编写、制定“白果村社区集体林内农户自留林薪柴管理办法”和“白果村生活垃圾及社区河道管理办法”,开展白果村社区森林巡护队巡护知识培训、开展野外巡护监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等工作。三是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资助,向中庙镇后坝村的40户村民发放了40台电磁炉,旨在提高全民保护意识,鼓励村民使用清洁能源,减少薪柴消耗。四是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资助,实施大熊猫栖息地水源保护项目,在碧口镇李子坝村开展太阳能灭虫灯和黏虫板安装、水源地垃圾回收设施、水源地管理培训等活动,从根源减少人类生态足迹对熊猫水源造成的污染,实现人类与大熊猫的生态共生。

4.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

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职工办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野生动植物科学监测、森林火灾视频监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目前保护区完成了监测系统工程、保护区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刘家坪保护站危旧房维修改造工程、 大熊猫栖息地防火监控及档案用房建设工程、基层保护站站点维修改造工程、巡护监测道路排险维修工程、水电网管及信息化设施改造工程、碧口保护站碧峰沟管护点维修改造工程、安全数据视频监控工程、大熊猫栖息地防火监控、档案用房及标本室建设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2017年建设项目(公众自然教育中心大熊救护中心)、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公众教育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挡水墙)一期工程、保护区视频网络体系建设工程等。

)工程管理

1.制度体系建设

我局修订完善并出台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天然林保护工程检查验收办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四到省”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天然林保护工程工作制度》、《天保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天保工程档案管理制度》、《森林资源分片区管理责任制》、《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书》、《天保工程封山育林项目承包责任合同书》等9个比较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

2.工程实施管理

第一,白水江保护区专门成立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书记副局长总工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任成员。设立天然林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 5 个工作岗位专职管理天保工程负责天然林日常管理集体林评估资金兑现保护站和社区天然林管理能力培训天保数据档案管理等。要求辖区内行政村成立集体公益林管理领导小组设立集体林管理办公室成立专业巡护队同时聘用兼职管护员第二,制定《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森林管护实施细则》,确保了工程的规范实施。第三制定《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天保工程(二期)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实施细则提出“管护责任到人管护面积到户资金使用到村资金监管到站的资源管护和资金分配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了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的管护形提升了管护质量第四制定天保工程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考核办》,进一步强化集体林管护监管和考核机制,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确保补偿基金的规范运行。第五,建立了白水江天保工程工作145 分享国家有关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信息动态,以及各站各村召开天保工程村民大会护林防火巡山管护影像资料,发布相关文件和通知等,增进了信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写《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林管理手以宣传集体公益林政策并指导天保集体林管理工作

3.资金管理

(1)严格执行国家工程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工程预算内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建账核算,封闭运行。

(2)把加强资金管理与加强工程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资金管理纳入到加强工程管理中,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投资,建立健全工程管理、质量保证、检查验收等制度,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确保工程资金按规定使用,提高使用效果。

(3)建立健全内部稽查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日常财务制度监督。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如实提供会计凭证、账薄、财务会计报告和其它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加强对工程资金的监督检查,实行资金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集体林管护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在2011-2012年间,中央按照10元/亩进行补助,省厅每亩提取0.25元公共管护资金,按照9.75元/亩下拨到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每亩提取0.97元作为管理费,给村上的补助标准按照8.78元/亩进行下拨,兑现比率达到省厅下拨资金的90%。2013年-2016年,中央按照15元/亩进行补助,省厅每亩提取0.25元公共管护资金,按照14.75元/亩下拨到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每亩提取0.75元作为管理费,给村上的补助标准按照14元/亩进行下拨,兑现比率达到省厅下拨资金的94.9%。2017年-2018年,管理局再次对村上的下拨标准进行提高,每亩只提取0.5元的管理费,给村上的补助标准按照14.25元/亩进行下拨,兑现比率达到省厅下拨资金的96.6%。2019年中央按照16元/亩对集体公益林进行补助,省林草局每亩提取0.25元公共管护资金,按照15.75元/亩下拨到白水江保护局,管理局每亩提取0.5元作为管理费,给村上的补助标准按照15.25元/亩进行下拨。

四、天然林保护主要成效及影响

(一)天然林资源

1.森林数量

天保工程二期实施以来,森林面积增加,质量提升,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更趋完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工程的实施,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改善大气质量、净化水质、保健疗养、保护野生生物、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2010年保护区总面积2756985亩,天保工程区林地面积2240800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1.28%。森林覆盖度为62.09%。2020年保护区面积2757000亩,林地面积2473903.35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9.74%(国有林1436505.3亩,集体1037398.05亩)。森林覆盖度为68.6%(森林覆盖度=【有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总面积)。

     白水江保护区2020年林地面积比2010年增加了233280.5亩,保护区内森林面积实现了双增长,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62.09%上升到68.6%,增长了6.51个百分点,工程生态效益明显.

2.森林质量

保护区2010年活立木总蓄积15616052立方米(2010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2020年活力木总蓄积16636490立方米(2019年林第一张图数据)。保护区2020年活立木总蓄积比2010年增加了1020438立方米。

 

(二)生态效益

一是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参照相关生态效益评价方法,针叶林单位面积蓄水量为10吨/公顷,阔叶林单位面积蓄水量为30吨/公顷,按针叶林标准计算,可增加涵养水源124570吨。

二是水土流失逐年减弱。据统计,非林业用地河流侵蚀模数达300吨/平方公里·年,而在天保工程区内则小于100吨/平方公里·年,滞留泥沙能力增加了978.1吨(有林地面积[12.457平方公里]×100吨=1245.7吨)。

三是净化空气的效益显著。根据植物光合作用,每制造1克干物质可释放出1.39—1.42克氧气。天保工程区共增加森林蓄积72.6026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按0.8吨计),可增加输氧58.0821万吨。

四是生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公益林建设,加上行之有效的森林保护而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林分的质量大幅提高,林种结构更趋合理,森林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大大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三)经济效益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蓄积量增加102.0438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800元计算,仅这一项森林储备效益达8.2亿元。增加输氧量58.0821万吨,按1元/千克计,储备效益就达8.2亿元。

地方政府抓住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机遇,因地制宜,利用林区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中药材、速生丰产用材林、干鲜果茶经济林、森林旅游、苗木花卉等产业,林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保护区管理局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争取社区发展项目,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促进了工程区内资源的有序利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以发展粮、林为主向,以经果林、茶叶、药材种植以及林下养殖业发展,森林旅游、林下资源采集加工、药材采集加工业等逐步兴起,地方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区内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年的680元增加到2020年的7130元,人均增加6450元。

(四)社会效益

针对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减少资源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鼓励并组织自然资源社区共管方面,保护区先后在社区推广节柴灶、节能炉、太阳能、电磁炉、沼气池、中药材种植和黄羊养殖等项目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局大力开展社区共管项目,本着引导林缘地带农户树立“靠山吃山”转变为“靠山护山爱山”的理念,提倡保护自然资源成为自觉行动。

一是我局组织职能部门与白马河保护站、碧口保护站、让水河保护站、刘家坪保护站密切配合,为白马河保护站和碧口保护站、让水河保护站、刘家坪保护站的四个乡镇10个行政村提供液化气灶具1479套,受益农户达5917人,累计支出86.0056万元。开展清洁能源示范活动,林区社区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户生活卫生状况显著改善,改变了山村农户旧的生活习俗;为农户节约了劳力,增加了经济收入;社区群众与保护区的关系得到更加密切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得到了全面贯彻。

二是积极实施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口保护站社区集体林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项目”的计划任务书的编写、制定“白果村社区集体林内农户自留林薪柴管理办法”和“白果村生活垃圾及社区河道管理办法”,开展白果村社区森林巡护队巡护知识培训、开展野外巡护监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等工作。

三是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资助,向中庙镇后坝村的40户村民发放了40台电磁炉,旨在提高全民保护意识,鼓励村民使用清洁能源,减少薪柴消耗。

四是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资助,实施大熊猫栖息地水源保护项目,在碧口镇李子坝村开展太阳能灭虫灯和黏虫板安装、水源地垃圾回收设施、水源地管理培训等活动,从根源减少人类生态足迹对熊猫水源造成的污染,实现人类与大熊猫的生态共生。

基层保护站的站容站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日常办公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生活住房实现了1室1厅1厨1卫。工程实施前的2010年,职工年人均工资为2.7万元,2020年职工人均工资为4.5万元,人均增长55.5%。由于职工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生活水平,职工看到了林业发展的前途和希望,增强了信心,鼓舞了士气,保持了林区社会的稳定,加快了林区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白水江保护区现有兼职护林员136名,其工资每年6720元,逐步改善了当地群众及贫困户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收入。

(五)文化效益

天保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保护好天然林,仅靠保护区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提高大众的认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白水江网站、微信群等媒体,介绍工程实施的做法和经验,既宣传了我区天保工程实施的成绩,又扩大了影响,同时还让全社会了解了天保工程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实施情况;二是在保护区主要交通要道树立大型天保工程建设宣传牌、森林防火、封山育林等碑牌,通过这些碑牌的设立,使天保工程的停伐、限伐政策执行情况,受到社会的监督,也使天保工程政策措施、重大意义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直观地反映工程建设的成效。

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天保工程的社会影响,使保护天然林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工程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