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保护局召开“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研讨会”

文章来源:保护局    作者:李瑞春       发布时间:2020-06-28     浏览量:

1.jpg

616日,白水江保护局召开“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研讨会”。局长刘兴明、局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态学廖继承教授团队、文县自然资源局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高级工程师杨文赟介绍了项目背景和开展情况。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野猪对社区的危害调查及房子技术研究》项目,各位专家对保护区林缘村村野猪危害农作物种类、危害程度、造成的损失、危害分布、特征、发展趋势、防治技术等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与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会议回顾了我局近年来林业科技项目开展情况,介绍了当前林业科技重点工作,提出下一步社区工作需求;分享了我局科研人员最新科研调查成果。并就保护区野生动物现状、防护措施、野生动物活动区对社区人畜造成伤害后的资金赔偿、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参会人员立足工作实际,从理论思考、途径选择、实践探索、措施保障等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了发言。长期以来,我局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改善与社区村民关系,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加强社区共管工作的同时,积极协调与当地政府、社区群众之间的关系,目前已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齐抓共管的局面。当前林区秩序持续稳定,得益于天保工程的实施,社区群众得到实惠,从而增强了自觉保护意识。

兰州大学廖继承教授团队认为,开展科学防护,做到防治结合是保护区当前的首要工作。第一,对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猪,应采取物理防治,以防为主,增加防护效果。野猪主要以食高蛋白为主,在部分地区发现吃食青苗现象,有助于对下一步防护有借鉴意义。可种植一些带刺植物,食物替代是一种方向。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主要是食物紧缺导致,把因素考虑进去,包括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危害,种群数量等因素,把保护与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其次,尝试改变野猪食物习性,比如种植野猪吃食的替代植物,减轻对庄稼的危害程度。野猪是以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发生吃羊行为,可以做一个课题来深入研究。第二,动物本身具有自然调节能力,凭经验方法调查的动物的数据变化比较模糊,不具有权威的说服力。动物危害发生的时间段、季节、生存环境等都是重要因素。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尚无科学定论,经验调查和区域性的消长数据缺乏科学依据。如,增长太快容易得传染病,这本身就限制了它的繁衍发展,达到生态平衡。所以,科学的调查方法得出的数据才具有说服力。野猪的栖息地状况、食物机构、生存状况等因素都是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第三,保护区要发展科技,转变思想观念,多和国内各大院校联系合作,加强人员能力培训,提高软实力,提高能力建设,提升综合实力。保护区在基层一线,有宝贵的基础数据,要利用好,避免资源浪费,把科研成果运用到保护区实践工作中去。同时,做好红外相机的数据处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珍稀动物档案。

会议还就杨文赟高级工程师提出的黄荆茶种植项目的发展、马亮工程师提出的苦丁茶种植项目进行了讨论。与会代表踊跃发言,针对保护区社区工作、科研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