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开展情况

文章来源:保护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2-29     浏览量:

 1扶贫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相结合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时间较早,近年来是备受关注度的保护区之一,历年来保护区的重心工作在巡护监测,守护好以大熊猫为主及其伴生动物和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保护区对社区共管认识和投入有限,虽然我局社区共管的历史较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区共管模式、机制并不成熟。建局以社区扶贫建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九个方面  一是聘用周边社区有管护能力的人员作为保护区生态护林员参与保护区管理,共聘用134名;二是能源替换如修建能有效降低薪柴消耗的沼气池、节能灶及发放配套的液化气灶、太阳能灶和自动炒茶机等;三是修建方便社区居民出行和生产投入的小型基础设施,如小型水电站、产业路、耕作道、便民桥、引水渠,自来水管道等;四是为周边社区群众提供各种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和配套的子种、种苗农药肥料及养殖幼蓄和防治药剂等;五是鼓励社区群众荒山造林,提供树苗如果苗、漆树、核桃、花椒、杜仲、落叶松等,采取谁造谁拥有的原则;六是与周边学校共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七是以行政村村委为基础、保护站协助成立社区共管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八是辖区内各个行政村成立专业护林队,由村委领导负责本村辖区内的日常巡护及环境监管。九是对部分条件允许的社区农户移民搬迁提供补偿资金。

开展这些社区扶贫建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压力,达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改变周边社区经济现状,满足社区经济发展要求,达到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相结合的社区经济持续利用发展的目的。具体开展了以下类容:

1983年:我局投资25万元与文县合资共建的白水江大桥。

1984年与文县交通局合建了田家坝大桥。

1986年为白马河保护站辖区争取7万元拨改贷资金,扶持建设了综合加工厂。并投资11.7万元,完成了白马河公路改建。

1987年举办区内果树管理、修剪培训班两期,培训农民技术员770人。并资助上丹乡架通了丹堡至上丹输电线路,贷款给铁楼农户恢复50千瓦电站一座。上丹瘦肉型养猪场一座,药材专业户10户。

     1989年重点扶持了个体种植专业户11人,如铁楼的桂世茂,

王进忠、让水河的屈国新、红土河的毛长顺等,为保护区树立了

典型。

1990年在白马河保护站辖区扶持14户社区经济发展示范农户,并举办学习班和现场技术传授班10次,培训农民技术员500多人。

1992年,我局投资16万元,与县合建的刘家坪输电线路。

1998年资助刘家坪关口、草坡二村、建设输电线路通电,并无偿送变压器1台。

2003年组织白马河保护站辖区15名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养蜂基础的藏、汉青年农民赴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学习养蜂技术。

1984年、1992、年2005年、共资助丹堡河保护站,刘家坪保护站核心区社区群众11户50人搬迁至保护区外,投入资金10余万元

2000年为减轻保护区薪柴消耗,为社区群众购置发放太阳能灶300余个,投入资金6万余元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减少煤电等石化能源和薪柴等传统能源消耗,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拓宽沼气的炊事、照明、供气、发电等多种用途。实施省柴节煤炉灶炕的更新换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农村生活节能,缓解国家能源供应压力。2001年至2006年对丹堡河保护站、刘家坪保护站、让水河保护站、红土和保护站辖区社区群众共修建沼气池230余个,投入资金95余万元

   为缓解社区薪柴采集对白水江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减轻林区压力,让环境保护和社区谐发展相结合,2010年至2014年对白马河保护站、丹堡河保护站、刘家坪保护站、让水河保护站、碧口保护站、红土河保护站辖区的10个乡20个行政村,1600余户社区群众进行了节能灶改造。并每10户配发电锯1台,投入资金110余万元。又筹措资金10余万元为农户购置发放节能炉150余台。

为进一步缓解社区群众日常生活生产及经济产业发展对周边边林区环境的压力,坚持不忘初心、团结协作、建设生态良好的小康村,于2015年开始,在铁楼乡李子坝村、寨科桥村、草河坝村、碧口李子坝村、让水河、刘家坪整乡、丹堡镇古道坪村、古道坪村共十二个村开展了在社区开展清洁能源示范村建设,目前已向保护区社区村民捐赠液化气灶具达1867套,涵盖全县5个乡镇、12个村社,受益群众近6000人,逐年累投入资金140余万元。

2015年我局筹资建成关口饮水工程,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灌溉管网问题,解决了全村150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共修建蓄水池2个,过滤池3个。

   2、扶贫开发典型经验

(一)对社区“家底”的了解是所有社区扶贫建设工作的奠基石

建局以来白水江分局多次组织开展过对周边社区的民情、林情、社情的摸底调查,基本掌握了周边社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状况、现实需求等,对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利益关系做较系统的分析,对周边社区的“家底”有了一定的认识,增进了对社区的了解,建立了社会经济本底信息,并且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形成了社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报告,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求社区项目,帮助社区发展经济,为保护区具体设计社区共建项目以及争取其它社区项目提供第一手资料并打下坚实基础。

(二)、能源替代和环境教育是社区扶贫建设工作较好的切入点

一是能源替代的目的是减少薪柴的利用,这既符合保护区的需求,也有利于减轻农户劳动力的投入和环境卫生的改善,有共建的基础。同时沼气池、节能灶的修建及发放太阳能灶、液化气灶和自动炒茶机等是实物投入,也强调社区投入一部分资金和劳动力,增强了老百姓对项目的拥有感和重视度,而且技术成熟,效果可预见,可衡量。从前期调查,到方案设计,再到项目实施、技术培训,最后是项目评估,农户都能参与,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让他们自己承担部分责任,利于项目开展。

二是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白水江分局对社区共管的软投入,通过环境教育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进而影响周边社区农户的保护意识,减轻保护区管理的压力,是一种投入不大但对保护区有效管理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三)、有奖惩的生态护林员及村级护林队机制为后期生态公益岗位积累经验

在生态护林员和村级护林队的实施过程中,白水江分局制定了落地的管理规则,规定生态护林员和村级护林队员选拔的基本要求。规划由各保护站负责实施,划定明确的巡护路线,实施目标考核,对于未能达到要求的进行费用扣除或换人,增强了部分农户的保护意识和法律知识,同时也为后期设置生态公益性岗位,采购周边社区生态服务,为增强保护区外围保护林带的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多年来我保护区通过确立主动保护、发展社会林业和社区共管,倡导生态经济、促进社区科技发展和项目建设五大管理理论,全面加强社区管理和建设,大熊猫等生物多样性得到良好的保护,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冲突减缓。社区参与保护方式、机会、意识者得到提高,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取得的社区扶贫建设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加强社区主动保护保护为大熊猫等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环境

通过加强巡护监测、森林防火、林政执法、环境整治等举措,全面提升了资源管理水平。一是人为活动得到有效控制,当地农户的收入结构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森林资源,收入结构更加趋向于合理性,社区的收入不再依赖传统农业和林下采集,现有的政策性收入比例已经高于林下采集收入。社区对薪柴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再次反映了社区在集体林中的人为活动已经显著减少。二是林政案件显著减少;三是植被恢复良好。保护区内林地内有林地面积由2010年的123777.9公顷增加到2016年的124562.29公顷,有林地面积增加了784.39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由1693.33公顷减少到1674.63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减少了18.7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7.9%增长到2018年的87.3%,活立木总蓄积从2010年的1478万立方米增长到2016年1561万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2556.63万吨,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四是野生动物显著增加,第四次大熊猫数量调查有大熊猫110只,是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保护区。

3、社会林业和社区共管扶贫建设工作得到发展

在社会林业理论指导下,开展参与式调查和示范项目,并为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方法为开展参与式社会调查(PRA)、实施社区共管示范、建立乡村护林防火队、集体林承包农户管理示范、建立网络化管理组织、保护区与当地各级政府建立协调机制、争取国内外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在保护区开展社会林业发展项目。社区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经年来对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的软投入,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进而影响周边社区农户的保护意识,减轻保护区管理的压力。

为减少社区群众对薪柴的需求,积极筹措资金用清洁能源示范村建设,先后组织推广实施节能灶改造项目和液化气灶具捐赠,并为茶农购置电炒茶机10台,与农户签订《森林资源保护承诺书》。2015年以来先后为5个乡镇的12个村的社区村民捐赠液化气灶具达1867套,,受益群众近5000人。使保护区和社区关系明显改善,体现在村民法制和保护意识增,资源管理能力提升,社区内外关系改善,社区对集体林管理配合度高。

4、生态经济促进群众收入提高

发展生态经济是保护区应用科学发展观,通过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区地广人稀,天然草地、森林、湿地等资源丰富。近年来,社区开展食用菌、茶叶、中药材、蜜蜂等特色生态产业及民族特色旅游服务业的生态经济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维持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经济发展运行平稳,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近年来,白水江分局所在政府准确把握新常态,全力落实“433”发展战略,强力推进调结构、稳增长、促转型,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新兴领域不断拓展,发展态势良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开创新局面。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主体,重点突出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做强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四大长效性主导产业,做优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五个区域性优势产业,做精食用菌、水产、苗木、魔芋、蜂蜜等地方性特色产品。全面推广应用全膜双垄沟播、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等新型农业技术,农业提质增效迈上新台阶。加快培育观光农业、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初步形成农特产品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现代化流通为一体的链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开发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娱乐等项目开发融合发展。

生态文化旅游已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依托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生态休闲等旅游资源,精心培育精品景区、精品线路,完善旅游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围绕构建“大九寨旅游圈”这一主题,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亮点。

5、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我国已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决策,自然保护区的工作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范畴,通过科学技术解决或缓解社区资源管理中的矛盾,使社区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得到协调发展,是社区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通过提高社区自动化监控、技术培训和创新,科学技术的作用得到提高,保护区被中国林学会评为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区的科技成果《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管理技术与示范》入选全国林业科技推广成果。

5、通过项目建设引领社区管理与建设

通过国家林业局、省林草局等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项目,促进社区项目的全面发展。在项目建设中,强调社区村民的广泛参与性,特别是强调社区中贫困农户、妇女等急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广泛参与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实现其特定的目标;强调满足当地社区村民对森林等产品的各类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当地村民对薪柴、建房用材、食物、饲料以及其它非木材林产品的需要。通过项目的实施,为社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社区村民的收人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减轻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损害,帮助社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社区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根据调查95.4%位农户表示减少了对集体林的破坏行为,98.24%的农户认为对集体林的保护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社区保护意识的提升和行为的感知同时也反映到了保护区的保护行动中。

总之我局近年来一直不断增强看齐意识和政治站位,坚决贯彻习总书记“我们即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的重要指示,保护好生态环境和以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资源,贯彻“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 布局,建设好更加美丽富饶李子坝茶乡和自然保护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使原来林区群众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转变为靠山护山养山的新观念,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断树立环保理念,响应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薪柴利用数量,更好的保护好森林资源,保护好环境,保护好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资源。不断创新保护工作方式,将清洁能源示范村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精准扶贫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