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保护区野外红外触发相机监测实施方案

文章来源:    作者:大熊猫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08-03     浏览量:

前     言
     野生动物的种类组成、种群分布及种群动态变化一般是通过监测工作获得。野生动物尤其是兽类,具有行动迅捷、隐蔽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监测和调查方法,包括样线法、捕获法、观察法等,这些方法,每一种都有其局限与针对性,极难通过哪一种方法准确地收集到它们细致、直观的活动情况。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新的监测方法,能够与这些传统方法相结合,形成新的监测模式,就成了野生动物保护者和研究者们关心的重要内容。经过不断探索发现,将样线法、观察法与红外触发相机结合起来,是一种科学、高效的监测手段。
不断采用新的监测技术、手段和方法,逐步改进和完善监测体系,对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和科研水平,系统掌握珍稀物种的种群分布和数量动态,开展有效的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标
1、通过实施监测活动,统一监测方法、规范监测表格,及时掌握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现状和变化趋势。
2、在监测工作中锻炼和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3、完善监测体系、监测质量评估体系和全区数据库。
4、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为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
1、大熊猫野外种群监测
2、大熊猫栖息地生境类型监测
3、大熊猫食用竹监测
4、大熊猫同域其他珍稀动物监测
5、各种干扰因子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影响监测
三、监测方法
1、监测样线
各监测区域布设的监测样线数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巡护监测技术规程》,按照监测区域总面积的大小(A),抽样强度(Q),监测样线有效控制面积(M)(注长度10km,两边有效距离各20m)来确定,具体计算如下:
N=A×Q/M
根据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各类植被生境类型中,分别沿沟谷、山脊和坡面等布设监测线路。(监测样线图见附件)
2监测样线编号
固定监测样线和随机监测样线都采用固定编号,样线编号原则按“白水江监测+线路序号(三位数)”,如BSJJC-001
                白水江保护区监测线路统计表
站名 线路数量 固定监测线路号 随机监测线路号
繁育中心 6+3 BSJJC-003—BSJJC-008 BSJJC-067—BSJJC-069
白马河 13+3 BSJJC-001、002、009—BSJJC-019 BSJJC-070—BSJJC-072
丹堡河 11+3 BSJJC-020—BSJJC-030 BSJJC-073—BSJJC-075
刘家坪 11+3 BSJJC-031—BSJJC-041 BSJJC-076—BSJJC-078
让水河 11+3 BSJJC-042—BSJJC-052 BSJJC-079—BSJJC-081
碧  口 8+3 BSJJC-053—BSJJC-060 BSJJC-082—BSJJC-084
红土河 6+3 BSJJC-061—BSJJC-066 BSJJC-085—BSJJC-087
总   计 66条固定线,21条随机线
2、野外监测方法
2.1根据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林区实际情况,动物野外监测采用可变宽样带法(又称多目标快速调查法、样线法)、观察法与红外触发相机定点监测等数种方法相结合来完成,样线长度控制在5Km左右为宜。
2.1.1样线监测要求   动物野外监测应在天气晴朗、风力不大的天气进行。监测时,监测人员步行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小时1.5—2.5km为宜。监测过程中,注意观察样线两侧动物实体或活动情况。发现动物实体、尸体和活动痕迹,用相机拍照同时用GPS定位,并填写各类调查表格。对于不能识别的动物实体或动物活动痕迹,要求用数码相机照相后,并将毛发、羽毛、食物残留、粪便等有形痕迹标本带回,以便做进一步鉴定。监测全程要求用GPS记录样线的航迹。沿着布设好的监测样线开展工作,要求尽可能地穿越多种生境类型,发现大熊猫实体或活动痕迹时,要求监测人员左右穿插搜索,扩大监测范围(按实际地形尽量扩大)。对所发现的同一区域的大熊猫粪便应按其不同大小和形状进行抽样测量,每个类型取样数量最少为1团,并同时填写种群调查表和粪便咬节表。在生境类型或大熊猫痕迹类型不发生变化时,对于水平距离超过1000米、海拔上升200米或栖息地生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要求重新填写种群调查表并测量粪便(若发现粪便)。
2.1.2 随机监测样线   是对固定动物样线的补充和完善,不能与固定动物样线重合,最好也别交叉。具体监测样线地点由各保护站自行确定,但编号固定。具体的布线要求有下列任意一个条件的即可开展监测。
 大熊猫等野生珍稀动物集中活动、栖息区域;
 珍稀动物活动异常区域。
2.2红外相机布设
2.2.1红外相机布设地条件
有下列任意一个或者几个条件即可布设红外相机:
 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有明显活动痕迹、粪便及嗅味树的地方;
 在动物栖息地内,发现明显“兽径”的地方;
 动物栖息地内,梁顶的唯一通道、动物舔舐盐土、固定饮水点等;
 发现有其他动物尸体(较新鲜)的,可在旁边布设相机。
2.2.2红外相机布设注意事项
 布设时注意相机设置合理(日期、拍摄类型、时长、间隔等)、位置调整到最佳,将相机固定好,不要让相机晃动,且不可将相机倒立固定;
 日出或日落可以触发相机传感器,需要调整好相机朝向;
 在某些情况下,相机附近的水会导致感应失误,所以固定相机时不能将相机传感器对着水面,应将相机瞄准地面。
 清除相机周边及拍摄区的干扰物。要注意相机固定点两侧有风吹时会飘荡到相机前的树枝、竹叶、草等都会触发相机拍摄,应注意清除;
 每次取放相机尽量做到换卡不换机,选择好的拍摄地布设相机,每次仅换相机储存卡和电池,不将相机带回;
 某个相机布设点如果超过一个季度都没有拍到动物时,应该更换布设点。
 每台红外线相机和储存卡对应编号。每条固定监测样线必须固定相机,若非必要,不得更换。
四、监测原则
1. 安全原则。要求监测工作必须在至少有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1名以上熟悉地形、有丰富野外生活、生存经验的当地向导带领下开展。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安全意识。
2. 客观科学性原则。按照监测目的,根据地形地势合理布设样线。力求做到客观、准确、科学。
3. 真实性原则。监测信息决不允许进行伪造。
4.认真负责原则。样线监测必须到位,认真、全面地填写表格,并详细记录相关信息。
5.环保原则。各站都设置一个废旧电池回收箱,每次在野外换回的旧电池不能直接在野外丢弃,一定要带回保护站丢弃到回收箱。同时在野外产生的垃圾,能烧的在宿营地烧掉,不能烧的应当带回。
五、监测时间及频次
动物固定监测样线,要求每个季度第三个月(3月,6月,9月,12月)开展野外监测工作,全年共四次(不包括管理局统一行动),每条固定监测样线最少布设两台红外触发相机,每次至少完成一条随机线路监测任务,同时每条监测样线也附带巡护任务。
六、监测数据处理
1、讲究及时性,要求每季度监测外业跑完后,将本季度监测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后录入本站电脑。电脑内按每条监测线建立一个文件夹,里面按季度建立子文件夹,存放本条样线的红外相机照片、工作照片、航迹等。监测表格录入监测数据库。
遇到特殊情况,如遇到重大违法案件或者需要救助的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必须第一时间报告。
2、认真负责性,数据录入人员必须及时完成数据的录入工作,对不能按时上交表格者,有督促的义务。
3、讲究完整性,数据录入人员应对相应表格内容进行完整录入,避免错录和漏录,对于不明确或漏填的数据要与填表人核实。
4、讲究统一性,原始监测表格及所有电子版信息、红外相机照片与监测报告同时提交。
   七、监测报告撰写及提交
1、报告、数据提交时间
野外监测工作结束后的第二个月中旬以前,即4月、7月、10月、1月,这四个月15号前为提交季度监测报告及数据时间。1月提交上年度第四季度监测报告的同时,提交全年监测报告。
2、报告撰写格式
监测报告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 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包括开展时间、人员、线路数量等);
 数据统计分析(数据、信息收集情况;与上季度或年度对比情况;预测下季度或年度变化趋势);
 经验与总结;
 对发现的问题分析总结,提出解决的办法;
 其他重要信息。
八、仪器设备
所需仪器设备:GPS、游标卡尺、卷尺、照相机、望远镜、地形图、爬山包、雨衣、野外用表格、笔记本、铅笔、小刀、资料夹、标本夹、睡袋、帐篷、手套、服装、布袜子、电筒、常用药品、锅碗等。
九、填表说明
(一)大熊猫野外种群状况调查填表说明
在调查路线的起点、终点、生境发生明显变化点(如从落叶阔叶林变化为针阔混交林、竹种发生变化)以及大熊猫活动点(实体、尸体、足迹、食迹、卧迹、毛发、巢穴等)处填写“大熊猫野外种群状况调查表”。当无上述情况时,则按海拔每升高(或下降)200m或横向实际行走1000m(行走约1小时)时填写该表。填表说明如下:
1、填表人及填表时间:填写本表格的调查人员和填写时间;该表表头页数应与记录点编号的序号数应相同。
2、路线编号:编号原则按“白水江监测+线路序号(用三位数表示)”的顺序编写,如“BSJJC-002”表示白水江监测的第二条样线。
记录点编号:每条样线上的记录点按照1、2、3… 的顺序进行编号,记录点编号为路线编号后添加该记录点的序号,如“ BSJJC-005-2”为白水江监测的第5条样线上第2个大熊猫路线记录点的编号。该点的序号数应与表头该表在路线记录表中的页数应相同。
3、日期:指该条路线的调查日期,以年、月、日表示,比如“2015年03月25日”。
4、天气:指野外填表时的瞬时天气状况,包括“晴、多云、阴、雨、雾、雪”六种类型。
5、调查人:所有监测人员的名字,应全部写上。
6、保护站:指调查区域所在的保护站名。
7、大地名:指调查区域名称,比如“阴山河”。
8、小地名:指记录点所在小区域(如某个支沟、山梁等)在1:5万地形图上的名称,如在地形图上没有则尽量表述清楚为原则。
9、地理坐标及海拔高度:地理坐标采用WGS84格式,用度表示,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海拔高度保留整数,如1560m。
10、坡位:坡位是坡度、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综合的反应,依据Dragut提出的改进的坡位划分方法划分为:山顶、山肩、背坡、麓坡、趾坡、冲积地(见下图)。大致位置为:
(1)山顶:指当前山脊的分水线及其两侧各下降垂直高度15m的范围;
(2)山肩:指从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围内的山坡三等分后的最上等分部位;
(3)背坡:指三等分的中坡位;
(4)麓坡:指三等分的下坡位;
(5)趾坡(或山洼):汇水线两侧的谷地,若记录点处于其它部位中出现的局部山洼,也应按趾坡记载;
(6)冲积地:指各类台地;
在相应的方框中打“√”表示选择,如无特殊说明下同。同时为野外识别方便,可以参考每种坡位相关的参数指标:

同时坡位依据选择的尺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调查队员依据周围1000m范围内判断出的坡位和周围300m判断出的坡位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小山脊内的山肩可能是大山脊的麓坡。调查队员在判断坡位时只依据当前所在小山脊为标准,不要扩展到更大的山脊或分水岭区域。
11、坡形:为野外判断的方便,通常在二维空间中进行坡形分类,坡形分为直线性坡形和曲线性坡形两类,曲线性坡形又分凸形、凹形和S形坡等。坡形变化复杂的曲线型坡可称为复合形坡。凸形坡(convex slope)表示样方内的坡面呈一上凸的曲线,坡上部平缓,下部较陡;凹形坡(concave slope)表示样方内坡面呈一下凹的曲线,上部陡峭,下部平缓。所谓复合形坡(composite slope)表示样方有时呈拉长了的“S”形,即坡上部浑圆而上凸,下部陡而下凹等。
队员在野外判断时,在记录点根据以上标准,直接在均匀坡(直线性坡形)、凹坡、凸坡、复合坡后的方框内划勾,无坡形指平地,平地的判断依据为坡度零。

12、坡度:指记录点所在位置的坡度,以罗盘仪测定,填写坡度值。
13、坡向:指记录点所在位置的地面朝向,以罗盘仪测定,填写坡向值。坡向分为9个坡向,每坡向的方位角范围区间如下:
(1)东坡:方位角67.5°~112.5°;  (2)西坡:方位角247.5°~292.5°;
(3)南坡:方位角157.5°~202.5°;  (4)北坡:方位角337.5°~22.5°;
(5)东北坡:方位角22.5°~67.5°; (6)东南坡:方位角112.5°~157.5°;
(7)西北坡:方位角292.5°~337.5°;(8)西南坡:方位角202.5°~247.5°;
(9)无坡向:坡度<5°的地段。
无坡向的情况包括:山顶、平缓的山梁、平坦的沟谷以及台地等,这时对应的坡度在5°之内。
14、水源:若有水源则直接填写记录点与最近水源的估计距离,单位 m;水源类型包括:河流、溪流、积水潭、湖泊等。
15、痕迹:主要指大熊猫的足迹、食迹、卧迹、毛发、巢穴、嗅味树、发情场所等,若有其他痕迹标志,则直接填写标志内容。
16、实体:幼体、亚成体、成体分别指年龄在0~1.5岁、1.6~5.5岁、5.6岁及以上的大熊猫个体,在野外主要由调查人员根据经验目视大致判别。1.5岁以下个体很小,体长1 m以下,毛色光鲜干净无杂色,且一般有母体伴随;1.6~5.5岁个体毛色干净,一般无污色,体长1~1.5 m;成体大熊猫毛色看起来不太光鲜,一般有污色,体长大于1.5 m。行为栏中则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填写。
17、尸体:指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死亡大熊猫个体。幼体、亚成体、成体含义同上。幼体头骨人字脊几近平行,没有合并,且牙齿没有磨损;亚成体头骨人字脊前端有合并,牙齿轻度磨损;成体头骨人字脊几乎合并,牙齿磨损程度相对较大。可根据经验判断大熊猫死亡的时间长度以及死亡原因。
18、粪便数量:指粪便团数,直接填写粪团数量。
19、新鲜程度:如果粪便完整,表面粘液完好有光泽,且向光和贴近地面一侧的粘液光泽基本无差异,粪便颜色呈自然绿色,闻之有竹子的清香味,则将其新鲜程度判断为1天;如果粪便完整,颜色呈自然绿色,表面粘有小的异物,向光一面的光泽消失或不明显,贴近地面一侧的表面有光泽,则将其新鲜程度判断为2~3天;如果粪便完整,向光一面的表面无光泽,贴近地面一侧的表面出现蛛丝,甚至出现菌丝,则将其新鲜程度判断为4~15天;如果粪便表面无光泽,颜色发黑,剖开已闻不出竹味,甚或出现霉味,或者粪便已经干燥、破碎、腐烂、颜色发黄,则将其新鲜程度判断为大于15天。
20、咀嚼程度及组成:在将粪便取样及测量后,为了能准确判断咀嚼程度和组成,可以将完整的粪便现场打碎进行观察判别。咀嚼程度按细、中、粗三种类型进行填写。食竹茎的竹茎咀嚼非常破碎,每个咬节可以牵出细丝状,或成网状判断为细;咬节破碎,每个咬节可分成3—4个小片可判断为中;咬节比较完整,可判断为粗。食竹叶的一般不会出现较粗的咀嚼,1—2个月以上且雨水较多的不好判断,1月内的食竹叶的粪便无成型叶片,判断为细,其余为中。
21、粪便取样编号:样线上发现的每处粪便按照F1、F2、F3…的序列往下编号,取样编号为记录点编号后加上发现的粪便序号,如BSJJC- 093-4-F2表示白水江监测第93号样线上第4个记录点上发现的该样线上的第2处粪便样品,粪便样品的序号数与最后提交的粪便咬节表编号要一致,如一条样线粪便的最后取样编号为F5,则该路线咬节表应为5份。每处粪便尽可能选取3个完整粪团,3个粪团装入同一个塑料袋,将每个样品的长度和直径填入表格即可,单位 mm,保留个位整数;每份取样的粪便样品需要贴标签,标签的大小要满足填写的需要,
标签的填写内容如下
取样编号: (BSJJC- 093-3-F2)

如果认为在同一处发现的粪便可能为不同大熊猫所排,则应在同一张记录表上另行取样编号和测量,并填写第二条粪便记录信息,同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在交配期会发现同一点可能有3个及以上不同粪便,粪便栏取样不够,可再填一张生境表,编号和同一个点编号一样,粪便编号顺续编排。
回到驻地后将粪便样品测量咬节,并填写粪便咬节测量表。
每一样本的取样量为够测100个咬节,不足测100个的,则全部取样。原则上即使是竹叶组成的粪便能够测定咬节要尽量测定。
22、判断是否为同一只大熊猫所排粪便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在非繁殖季节,同堆或相隔300m(实际行走距离)以内的粪便,如果粪便形状(如长短、粗细)、咀嚼程度、粪便组成以及颜色等无明显差别,则可以判断为是同一只大熊猫所排。但在繁殖季节,由于大熊猫有可能集群,因此必须仔细观察上述粪便特征,根据其差异程度进行判定。如果差异明显,则可以初步判断为2只,对新发现粪便应另行取样;如果差异不明显,则可以判断为同一只,对新发现粪便不再取样;如果调查队员现场拿不准,则要对新发现粪便另行取样,等内业分析时进一步确定。另外,地形阻隔因素也是进行上述判断的一个重要参考因子。
23、小粪便:主要为幼仔的样品,只填写粪便的数量和量度(长度×直径,单位mm,保留一位小数)。如果不能准确断定是小粪便且粪便中含有可供测量的咬节,则应取样编号带回测量,并在备注栏中注明。
24、生境类型:以植被类型来表示生境类型。判断范围为以记录点为中心,20×20m范围内的主要植被状况;若监测人员能识别以记录点为中心,20m×20m范围内的优势种,则尽可能在所选类型植被下填写优势种名称,如秦岭冷杉。
25、起源类型:原始林指未经采伐而自然生长的林型;次生林指经采伐后未进行人工栽植而天然更新的林型;人工林指采伐后进行了人工栽植的林型。
26、乔木层、灌木层中的均高、郁闭度/盖度和胸径均指以记录点为中心,20m×20m范围内主要的乔灌木状况,在相应方格内直接填写具体的目测值,如均高4m、胸径35cm、郁闭度(两位有效数字)0.45、盖度(两位有效数字)57%。其中灌木层盖度是指包括竹子和其他灌木层植物在内,总的灌木层盖度。郁闭度和盖度的判定按照森林资源调查的规程实行。调查时不以树种界定乔木和灌木层,树干5m以上认定为乔木层,树干5m以下认定为灌木层。
27、竹种相关信息以记录点为中心,20m×20m范围内的的目测值。
竹种:主食竹的种名,如缺苞箭竹。
生长状况:包括正常:是指主食竹生长健康的竹丛;正在开花:表示主食竹已经开花;枯死:为开花后竹类大面积死亡的情况。
实生苗:主食竹死亡后,重新生长的竹苗,在表中填有或无,表示竹子的更新状况。
发笋状况:竹子无性繁殖时,在地下茎上更新的分蘖苗,有或无可以判断竹子的更新状态。
均高:以记录点为中心,20m×20m范围内竹子的平均高度,填写高度值,单位m。
盖度:以记录点为中心,20m×20m范围内竹子的总盖度,指灌木层中竹林的垂直投影所覆盖的地面面积比例,因此在理论上,它应小于或等于灌木层盖度;填写盖度值,单位:%。
生长类型:竹子在地下茎上的着生方式,通常不同的竹类着生方式不同,根据地下茎的分蘖状况,可以分为散生、簇生和混生。
大熊猫取食情况:此指标反映主食竹的可利用情况。包括取食竹茎、取食竹叶和取食竹笋三项内容,可重复选择。
(二)粪便咬节测量填表说明
野外监测人员对样品进行编号,返回驻地后将样品测量咬节并填写该粪便咬节测量表。填表说明如下:
1、路线编号、取样编号含义同野外种群状况调查表。
2、测量人、测量日期、填表人、咬节测量:应在调查当天完成,最迟不得超过两天。
3、小粪便:如果样本为小粪便,则在“小粪便”后的空格中打“√”表示。
4、备注:如果有其它重要信息需要记录,则在备注栏内注明。
5、咬节测量:使用游标卡尺,精确到0.1 mm。测量时应首先去掉咬节中过长或过短的咬节,然后对其余的进行测量。测量时,应保证每个样品测够100 个咬节数据。
测粪便咬节时须注意大熊猫在春季食笋期,应选择它所食竹笋的基部段,由于这段含纤维多,便于测量。而笋尖太嫩,易被嚼烂,不能测咬节。食笋期排粪量大,应多测,找出平均咬节长。
幼崽的粪便一般很小,直径在3.5 cm以下,全竹叶,无竹茎咬节。
(三)大熊猫同域动物调查填表说明
1、路线编号、日期、填表人、活体数量、尸体数量代表含义与填写方法同野外种群状况调查表;同域分布动物调查路线编号后需要加C(comprovincial distribution)如“BSJJC-002-C”。
2、动物名称:指调查路线上发现的与大熊猫同域分布主要野生动物名称。
3、填写痕迹类型、数量、位置等因子信息时,应在相应表格内填写数字类别代码或具体的度量值。
4、活动痕迹类型:指发现的是动物的实体、尸体、粪堆、食迹、足迹、卧迹、爪痕、毛发等;痕迹数量:实体、尸体填写个数,粪堆填写粪堆数,食迹、足迹、卧迹、爪痕、毛发等填写处数或痕迹数。
5、备注栏中则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填写认为有价值的信息。
(四)干扰调查填表说明
1、数据要求:在种群调查样线上同时收集相关的干扰数据,干扰数据的描述尽可能定量,以便在内业工作中得出较准确的大熊猫干扰状况信息。
2、编号:路线编号、日期、填表人、地理坐标、海拔含义同路线调查表,干扰调查表路线编号后需要加D(Disturbance),如 “BSJJC -002-D”表示白水江监测第2条样线上的干扰信息调查表。
3、干扰类型代码:调查的主要干扰类型为如下,在调查过程中若队员认为是干扰因子、不在下列类型中的,自行添加。
(1)放牧:指野外发现的牲畜实体以及食迹、粪便、足迹、卧迹等痕迹。在关键信息描述栏内填写牲畜种类、数量、大致发生时间、对地表植被的踩踏程度等信息。
(2)采药:指野外发现的采药时在地表或树上留下的痕迹、采下的药材、遇见的采药人、简易住棚、烘干药材的痕迹等。在关键信息描述栏内填写药材的种类、重量、采药人的数量及来源地、大致发生时间、痕迹类型等信息。
(3)盗猎:指野外发现的猎具、陷阱、猎人、猎棚、猎杀的动物尸体等。在关键信息描述栏内填写偷猎方式、猎具类型、被猎动物名称和数量、偷猎时间、猎人数量及来源地等信息。
(4)盗伐:指野外发现的用材树的伐根、未运走的木料、拉运木料的痕迹、工棚、砍伐人等。在关键信息描述栏内填写伐根数量、木料数量、砍伐人数及来源地、用途、大致发生时间等信息。
(5)竹子开花、枯死:指野外发现的竹子开花(结籽)枯死的情况。在关键信息描述栏内填写竹种、开花枯死程度(是正在零星开花结籽还是集中连片开花结籽,是零星枯死还是集中连片枯死),当发现有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时,调查人员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调查竹子开花枯死的面积,并初步判断死因(如干旱、动物踩踏或噬咬、病虫害、挖掘等)。
(6)砍柴:指野外发现的砍柴痕迹、薪柴、炭窑或木炭以及砍柴人等。在关键信息描述栏内填写大致发生时间、砍柴量、炭窑数量、木炭量、砍柴或烧炭人数及来源地等信息。
(7)旅游和休闲:指野外遇到的游客或旅游痕迹等。在关键信息描述栏内填写游客数量、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客源地、组织者等信息。
(8)探采矿(石):指野外发现的露天或地下采矿(石)点、采矿人。在关键信息描述栏内填写活动类型(采矿、采石)、矿种、规模、采矿人数、组织者等主要信息。
(9)火灾:指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较大面积的过火、并对森林植被造成较大破坏的情况。在关键信息描述栏内填写火灾原因、过火面积、大致发生时间等主要信息。
(10)其它非木质产品采集:指野外发现的采挖野菜、菌类、林果以及割漆等留下的痕迹、实物等。在关键信息描述栏内填写采集人数及来源地、组织者、采集种类、采集量等主要信息。
(11)其它:指野外发现的无法归入上述类别的干扰活动,如遇到的教学实习人员、科研考察人员、香客等。在关键信息描述栏内摘要记录。
调查人员判断出干扰类型后直接在相应表格内填写该种干扰类型顺序号即可,具体见表格下方备注栏。
4、干扰时间:干扰时间分为1-10天、11-30天、>30天等,如果不能确定干扰时间,则填写>10,以示比较长,填写时间段代码。
5、数量:填写详细的数量,如果不能确定应大概估计数量并填写入内,不能填写模糊数据,如较多。
(五)红外触发相机布设点填表说明
1、布设点编号:样线上布设的红外相机按照H1、H2、H3…的序列往下编号,布设点编号为线路编号后加上红外相机序号,如BSJJC- 093-H2表示白水江监测第93号样线上布设的第二台红外相机。
2、相机编号:同布设点编号一致,同时应将编号用标签纸贴在相机背部或者底部。
3、卡编号:在相机编号后按A、B、C....的序列往下编号,如BSJJC- 0093-H2-A表示白水江监测第93号样线上布设的第二台红外相机第一张卡。同时应将编号用标签纸贴在卡上。
4、安放高度:指相机离地面的高度,用厘米表示。
5、安放朝向:指相机镜头正对的方向。
6、引诱剂:相机安放位置是否使用了引诱剂在相应选项划勾。
7、相机收回状态:指取回相机时或者给相机换卡时,相机的状态。
8、有效工作日:指相机内拍的第一张照片的日期到最后一张照片日期之间的天数。
9、生境信息填写方法同野外种群状况调查表。


附件1:监测表格
附件2:红外相机中文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