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白水江人为大熊猫守护家园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    作者:文/ 李瑞春 图/李瑞春 刘万年       发布时间:2019-09-03     浏览量:

640.webp.jpg

一群活泼可爱的大熊猫,无忧无虑地生活于岷山东端摩天岭北麓,嬉戏在茂林修竹间;一群身着迷彩服的职工,匍匐于崎岖的山道,穿行于茂密的森林,用汗水和心血,青春和梦想,在这白云深处,谱写一首悠悠扬扬的守护者之歌。这就是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动写照。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川甘交界处、岷山—西秦岭接合部的崇山峻岭间,号称“小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87.3%。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记载物种有5130种,其中有脊椎动物485种,高等植物2165种,是国宝大熊猫的四大栖息地之一。

40年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干部职工殚精竭虑,全身心守护野生大熊猫家园。经过不懈努力,白水江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修复,大熊猫栖息地进一步扩大,野生动物种群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640.webp (1)_副本.jpg

大山深处的守护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岷山余脉,总面积达18.3万公顷。区内山高林密,沟谷纵横,地形极为复杂。山,高耸入云、壁立千仞;沟,幽深森然、水流湍急,荆棘丛生;山坡陡峭,难以立足,最高处海拔达4000余米,最低处海拔500多米。巨大的海拔落差使整个保护区环境条件变得极其复杂,不仅地形险峻,而且蚂蟥、毒蛇阻道,令人望而却步。这一切都成为了巡护工作的挑战。

但这并没有让白水江的大熊猫守护者停下脚步。他们每次进山巡护,都背负15千克以上的物资,急行军式赶路,扎荒野炊,逢山便上,遇水就蹚,见沟就钻。他们甚至会爬上人迹罕至的山头开展巡护监测工作,每次巡护,来回经常需要半个月时间。

在保护区周边,生活着近10万群众。长期以来他们沿袭刀耕火种、靠山吃山的旧俗,这导致森林资源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之间的冲突,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保护区管理面临的最大矛盾和难题。

为此,白水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保护力度,提升保护区周边民众的保护意识,为大熊猫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离不开自然保护工作者的努力,更离不开社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

40年来,一代代大熊猫保护者用青春守护着这块土地,将汗水、泪水和鲜血播洒在这片森林,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自然保护之歌。白水江人始终坚守在大山深处,几代人的“执拗”,换来了如今白水江保护区的郁郁葱葱;逃不掉的寂寞,换来了满山的青翠。

在他们的精心守护下,白水江保护区绿涛似海,珍禽异兽遍布林间。他们用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信念和坚守为大熊猫家园筑牢了生态安全的屏障。

NeoImage_副本.jpg

   发挥伞种作用

大熊猫称得上是绝佳的旗舰物种,也是绝佳的伞护种。保护好大熊猫,就能保护好自然保护区内与之相伴生的5130种野生动植物。白水江人充分发挥大熊猫伞护种作用,竭力做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

在白水江茫茫林海中,生活着110只大熊猫,近2000千只金丝猴和羚牛。红外相机拍摄的视频图像信息显示,以往难觅其踪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雉鹑、以及林麝、金猫等珍稀鸟类和动物也频频在图像信息中出现。黑白相间的大熊猫,悠然徜徉在青翠的竹林间,或慵懒地翻身打滚,或优雅地咀嚼着竹叶;身着金色绒衣的金丝猴,在林间或辗转腾挪,或攀援嬉戏,或呼朋引类;体格硕大的羚牛,或集体穿梭于山林间,或触角相抵展示力与美的角逐,或肆意驰骋,或静卧山岗,感受岁月静好;美丽的红腹角雉张开翅膀,飞翔于绿色的海洋;会唱歌的山雀、画眉等鸟儿,清脆婉转的天籁之音在静谧的山林间飘荡、回响……

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伴生动物种类丰富,兽类有羚牛、鬣羚、斑羚、毛冠鹿、金丝猴、黑熊、猪獾、中华竹鼠等40种,鸟类有金雕、普通鵟、血雉、勺鸡、星头啄木鸟、红嘴蓝鹊、大山雀、灰眉岩鹀等100多种,两栖爬行类有菜花烙铁头、颈槽游蛇、丽纹龙蜥、中国林蛙等近20种。伴生动物中与大熊猫竞食的动物多为兽类,春季主要有毛冠鹿、斑羚、野猪、黑熊、豪猪、社鼠等与大熊猫竞食竹笋,冬季主要有羚牛、鬣羚、斑羚等与大熊猫竞食竹叶和竹梢,但这些物种对竹类的取食和破坏程度微弱,因而对大熊猫并无太大影响。豺、青釉等肉食动物对大熊猫的幼崽可构成伤害,但这类案例并不多见。羚牛有和大熊猫争夺巢穴的现象,尤其是悬崖下的干燥处,既是羚牛的休息场所,也是大熊猫巢穴的选择目标。但从反面看,伴生动物又是大熊猫的食物来源之一。总之,伴生动物和大熊猫之间不存在紧张的冲突与竞争,除羚牛和食肉兽类的影响相对较强外,其他动物对大熊猫的影响不大。

这些珍稀动物与大熊猫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从自然历史源头上来看,它们都是数百万年以前的古老物种,有着共同的经历——曾经受过冰川的袭击和严峻考验,然而它们都能借助于高山深谷的有利地形而幸存至今,并长期共存,和谐地共同生活于同一区域,但各自占有自己的空间。这些动物在觅食上有分工,昼夜活动和季节上也参差协调,通过食物作为联系的纽带,组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动物群。相对其他动物,大熊猫的主食是竹类,在食材选择上与伴生动物不存在紧张的竞争关系,所以在漫长的生存和环境选择上,能够和睦相处。

NeoImage_副本.jpg

经过40年的有效保护,白水江大熊猫种群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其同域野生动物金丝猴、羚牛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根据工作人员日常巡护监测调查情况分析,野生动物在林地的粪便、齿痕、足迹进一步增加,证明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活动范围明显扩大。

不断提升的保护成效

2013年7月,白马河保护站辖区李子坝村民在窑炕沟种地时,发现一只下山的大熊猫在溪边喝水,而后奔向苍茫的林海;2014年3月1日,一只野生大熊猫走出自己的领地,大摇大摆地走进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引起一阵“骚乱”……保护区边缘社区发生多起大熊猫“闯”村庄的事件,昭示着近年来的大熊猫保护成效不断提升。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白水江大熊猫属于岷山种群,同其他地方大熊猫相比,吻更短,脸更圆,屁股更大,毛色更加黑白分明。”白水江保护局局长刘兴明说。近年来,管理局按照上级部署,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划定了大熊猫保护红线,建立和完善了巡护监测体系,促进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调查显示,保护区林地恢复良好,林线前移300米600米以上,野生动物栖息地进一步扩大。

2013年以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根据季节、海拔、生态环境的不同特点,在区内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区域布设700多台红外相机,对区内野生动物进行全天候监测,曾多次拍摄到形态迥异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40余种。2017年底至今,多处红外相机拍摄到大熊猫妈妈带幼崽活动的画面,这意味着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添加了新成员,野生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不断密集发现大熊猫以及大量其他珍稀野生动物,既体现了白水江保护区的工作成效,也体现了保护区物种的多样性。2011年至2014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首次引入了DNA分析技术,获得了野外大熊猫个体的遗传信息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信息。调查利用先进的手持PDA调查工具,记录野外路线调查信息,提高了调查信息的准确性。调查显示,白水江保护区有大熊猫110只,同比增加了10只(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时为102只,其中2只在岷堡沟保护站,2007年该站从保护区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