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中国这十年·甘肃”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文章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8-22     浏览量:

1.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8月20日下午,中共甘肃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甘肃”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牢记嘱托奋进赶考路、富民兴陇绘就新图景”。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任振鹤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陇原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令人振奋的新变化,以及在新征程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中共甘肃省委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共甘肃省委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这十年·甘肃”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牢记嘱托奋进赶考路、富民兴陇绘就新图景”。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先生,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任振鹤先生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陇原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令人振奋的新变化,以及在新征程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我是本场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中共甘肃省委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

现在,先请尹弘书记作介绍。

图片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

尹弘:

各位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同大家见面。多年来,各位媒体记者用笔触描述甘肃发展的情景,用镜头展示甘肃各方面的形象,做了大量宣传推介工作,为甘肃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全省人民,对大家前来参加发布会表示诚挚欢迎,对各位记者朋友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甘肃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走过了一段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全国一样,甘肃各项事业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甘肃在很多方面都是全国发展的缩影和写照。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甘肃发展和甘肃工作,给予了许多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甘肃并发表重要讲话,给我们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引、行动指南和强大精神力量,极大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干劲。这十年,甘肃事业发展最鲜明的主题主线,就是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深入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负重自强、顽强拼搏,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具体来讲,十年来甘肃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受自然条件、发展历史、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甘肃长期以来就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十年前,甘肃最基本的省情特征就是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问题在全国都是典型的,脱贫攻坚期间一直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被列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还有17个插花型贫困县,这些县主要集中在干旱区、高寒区和林缘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基础条件滞后,很多都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就包括我省的临夏州、甘南州和天祝县三个民族地区,我们还有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这些地方地处偏远、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产业薄弱,人均受教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多,贫困问题更突出,脱贫难度更大。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甘肃的脱贫攻坚,2013年视察时明确要求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2019年参加全国“两会”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我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的重要指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底线任务,聚焦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举全省之力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役。东部扶贫协作省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同我们并肩作战,社会各界与我们携手攻坚,从各方面给予了无私援助和鼎力支持。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我们如期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任务,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甘肃印迹。

十年来,广大脱贫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今非昔比,入学就医更加方便,住房饮水更加安全,交通通讯更加快捷,就业增收更有保障,人居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很多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过的东乡县布楞沟村,之前吃水都是靠水窖集水,或者翻山越岭去拉水;出村都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下雨就泥泞不堪;村小学只有两间教室、3名老师,村民很少有读完小学的,也没什么增收技能和门路。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帮扶,布楞沟村实现率先脱贫,盖起了新房,通了自来水,硬化路也修好了,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上学,老人能在村里面就医,群众也有了稳定增收渠道,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800元。村民们非常感念党和政府给予的温暖,家家户户在自来水井上刻上了“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不仅仅是布楞沟一个村,整个东乡县村村都通了自来水,供水管道长达7200多公里,这在脱贫攻坚之前是没有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逐步将“三农”工作重心转到全面促进乡村振兴上,在壮大乡村产业、开展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上继续下功夫,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也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广大农民包括脱贫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

第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和老工业基地,是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面临着扩大经济规模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十年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将着力点放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9%、人均翻了一番,去年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总体走上了良性循环可持续的轨道。

甘肃发展最大的成效就是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我们立足省情特点和优势,突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手齐抓,扎实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形成了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传统产业“三化”改造不断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重焕生机,去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稳步推进,正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甘肃发展最大的进步就是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我们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水平建设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成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了覆盖多学科方向和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的创新体系,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十年前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8位。重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已组建8家企业创新联合体,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了近3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近5倍。

甘肃发展最大的变化就是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基础设施滞后对甘肃发展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我们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十年来,我们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积极抢抓用好国家倾斜政策,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公路里程增加2.54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增加2710公里,兰渝铁路、兰州地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二期骨干工程全线通水,陇中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期盼成为现实,全省约四分之一人口吃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第三,切实加强生态保护,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甘肃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全省生态的战略性、复杂性、脆弱性特征十分明显,90%的国土面积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不少地方极度干旱,植被覆盖稀疏,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叮嘱我们,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19年视察甘肃时还首次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个重大问题。这些年,我们鲜明提出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甘肃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

实践中,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紧紧盯住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突出重点地区和关键部位,以实施生态工程、加强系统治理为抓手,推动全省生态环境实现整体好转。在黄河流域,深入落实黄河战略,启动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节水治水等重点生态项目,扎实推进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谋划启动黄河干流生态廊道建设,使流域生态功能出现积极变化。在长江流域,持续加强“两江一水”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在内陆河流域,我们坚决整治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全面完成保护区内矿业权、水电站、旅游设施项目分类整改,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根据国家公园建设标准和政策,持续加强祁连山全域保护和系统修复,依托现代科技建设“智慧祁连”,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生态治理已经走上正规化信息化轨道。现在,河西内陆河地区生态环境逐步好转,黑河流域东居延海连续17年不干涸,石羊河下游民勤青土湖水面超过26平方公里,干涸消失近300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水域重现。同时,切实加强全省域生态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去年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0.2%,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9%。如今的甘肃,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有了大幅提高。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动力显著增强。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改革开放一度滞后。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深化改革开放也很关心,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我们坚持以开放引领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出台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障碍、拓展发展空间。国资国企、投融资、营商环境等领域改革成效显著,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户数占比达57.7%,打造“甘快办”、“甘政通”、“12345”热线、“不来即享”四张品牌,超过93%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抢抓用好共建“一带一路”最大机遇,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枢纽、大通道,国际陆港空港、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日趋完善,文博会、兰洽会、药博会等节会展会影响力逐步扩大,甘肃已经成为海内外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目前,我省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十年来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累计超过1500亿元。

第五,积极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几十年来甘肃群众收入总体偏低,生活条件同其他省份相比也有不小差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明确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示我们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省各级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把尽力而为同量力而行结合起来,着力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办好民生实事,加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群众过上了更有品质的生活。近年来,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年高于经济增速,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一老一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养老服务设施覆盖95%的城市社区和55%的行政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93%。连续打赢多轮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平安甘肃、法治甘肃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公共安全体系日益健全,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甘肃是个多民族地区,56个民族都有分布,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6%。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了甘肃的历史,让包括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十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多渠道促进民族地区群众充分就业,使民族地区发展条件、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扎实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营造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良好氛围。现在,从雪域高原到黄土高坡,从陇上江南到河西走廊,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族人民一心向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六,纵深推进管党治党,政治生态持续修复和净化。做好甘肃的工作,办好甘肃的事情,关键在党。甘肃政治生态曾遭到严重破坏,管党治党出现宽松软状况。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也暴露出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和作风建设上存在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指示,制定省委常委会及其成员全面从严治党《职责清单》,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狠抓管党治党各项工作,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以及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全省政治生态明显转变、持续向好。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全面彻底肃清王三运、虞海燕等人流毒和影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整改中央巡视反馈问题,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扎实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深化为基层减负工作,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6700多起、处分5100多人。下力气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累计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2万个。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多措并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累计查处不担当不作为干部790多人。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充分发挥巡视利剑作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19.3万件,立案6.56万件,党纪政务处分7.5万人,移送检察机关1957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着重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制定省委《若干措施》,教育监督、提醒惩戒成效明显。高度重视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举办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4.2万期、培训干部254.5万人,人才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人才总量达到219.7万人、比2012年增长44.5%。总的看,现在全省政治生态更加清朗健康,干部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能力更加适应需要,齐心协力干事业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回顾新时代十年发展历程,我们深切感到,甘肃发展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甘肃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也凝结着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同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也密不可分。

今年5月,我们召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蓝图,广泛凝聚了全省上下的共识,极大激发了干部群众的斗志和干劲,各族人民正以昂扬劲头奋力推进富民兴陇事业。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将牢记领袖嘱托,不忘初心使命,深入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各项部署,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甘肃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下面,我很愿意和振鹤同志一道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主持人:

谢谢尹弘书记的介绍。下面进入回答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前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好,现在开始提问。

图片

人民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赴甘肃考察调研,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甘肃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甘肃是如何牢记总书记嘱托,聚焦“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目标任务,把“八个着力”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

尹弘:

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非常关心甘肃发展,高度重视甘肃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甘肃,三次面对面给予指导,对我们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提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勉励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叮嘱我们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瞻远瞩、导向鲜明、内涵丰富,指明了全省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前进方向,擘画了新时代甘肃发展的美好蓝图,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做到“两个维护”最直接最现实的考验和检验,与时俱进延伸拓展,一以贯之抓好落实,努力推动“八个着力”重要指示、五个方面工作要求落地见效,确保全省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一是抓住学深悟透这个前提,高度统一思想,广泛凝聚共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精神是一个持续不断、逐步深入、融会贯通的过程。我们把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加强理论武装的首要任务,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掌握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搞清楚做什么、怎么做,努力做到常学常新、常悟常进。这些年,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组织各类专题培训,让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在各级干部中入耳入脑。今年5月份,新一届省委班子产生后,常委会举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也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深对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认识和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3.4万期、培训269.9万人次,举办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历次全会精神轮训班2.1万期、培训251.9万人次,各种培训轮训班都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必学内容。同时,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为重点,在干部群众中开展全覆盖、分众化的宣传宣讲,累计宣讲达到72.1万场。通过这些做法,有效统一了全省上下的思想和行动,凝聚起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强大合力。

二是抓住细化实化这个关键,系统谋划思路,跟进制定措施。我们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省情实际和形势任务变化,深入思考,统筹谋划,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围绕贯彻“八个着力”重要指示,专门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甘肃代表团审议和再次视察甘肃后,省委召开两次全会,分别制定了贯彻《决定》及分工方案,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具体思路、管用措施和实际行动,落实到工作部署、政策制定、规划编制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今年5月,我们召开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统揽和主线,对全省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作出安排部署。我们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奋斗目标,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期望嘱托在新征程上的生动反映。总书记关心的经济转型、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乡村振兴、和谐稳定、改善民生、全面从严治党等大事要事,在党代会报告中都有全面具体的部署和体现。可以说,甘肃当前的发展思路、总体布局、实践路径以及各项政策措施,都是聚焦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来谋划确定和实施的。

三是抓住执行见效这个落点,始终真抓实干,确保落地生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关键看行动,最终看效果。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重大事项一件一件盯着办,对重点工作一项一项督进展,确保贯彻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把扩大开放的着力点放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服务国家开放大局上,把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放在巩固脱贫成果、全面促进“五个振兴”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突出黄河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等重点部位、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上,各项工作都有实实在在的进展和成效。围绕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实落细,我们不断健全研究部署、督导检查、考核评估、情况通报、追责问责等机制,逐级传导责任和压力,督促各级各方面真正挑好贯彻落实这副担子。同时,逐步完善工作制度,以政治要件形式建立台账,形成立项办理、跟进督查、反馈报告、回访复核的完整链条和落实闭环,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得到及时、准确、全面贯彻。

当前,全省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导向更加鲜明,氛围更加浓厚,热情更加高涨,各族干部群众正满怀信心朝着既定方向和目标勇毅前行、团结奋斗,甘肃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好。

我就介绍这些情况。谢谢。

图片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甘肃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十年间,甘肃深化脱贫攻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甘肃是如何在这场必须如期打赢打好的硬仗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如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又是如何守住战果、做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

图片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任振鹤

任振鹤: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书写了我国伟大减贫事业的甘肃篇章,促进陇原大地山乡巨变、圆梦小康,特别是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415元增加到2020年的8539元,年均增长19.8%,明显高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历史性解决了困扰我们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目前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中,甘肃之所以打赢打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三靠”:

我们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切和亲自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对甘肃“面对面”给予关爱与指导,每次都对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考察甘肃时提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其中一条就是“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2019年全国“两会”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2019年8月再次考察甘肃,提出的第一点期望就是“深化脱贫攻坚,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为甘肃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极大地增强了全省决战决胜的信心决心。

我们靠的是,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下达甘肃转移支付资金2.5万亿元,是我省自身财政收入的3倍多;对口帮扶省市和36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我省财政援助资金130亿元,实施协作项目4931个,帮助引进项目1170个;2537家民营企业参与我省“千企帮千村”行动,投入资金56亿元,帮扶5488个村。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保证。

我们靠的是,全省上下的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甘肃把脱贫攻坚作为底线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贯彻精准扶贫方略,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组织实施“一户一策”脱贫计划,着力构建富民产业体系,为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看病、住房、行路、吃水等问题,将政策、资金、项目、力量集中倾斜,动态消除义务教育辍学现象,全面补上乡村两级基本医疗“空白点”,改造农村危房超过87万户,硬化村组道路6.55万公里,通过建设饮水工程以及安装水窖水净化设备,历史性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这场攻坚战中,全省各级干部尽锐出战,36万名帮扶责任人、7.45万名驻村帮扶人员奔赴一线、进村入户,涌现出了张小娟等模范典型。正是全省上下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汇聚起了战胜贫困的澎湃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来讲,就是“围绕两个确保,打好三场战役,展开四项探索”:

“两个确保”:就是立足当前补短板,着眼长远打基础,确保农村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打好三场战役”:一是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卫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实施动态监测,织密兜牢保障底线,做到发现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二是打好乡村建设攻坚战,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启动实施“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编制完成了3400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做到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三是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歼灭战,统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让广大农村“里子面子”一起好起来,“素质颜值”共同提上去。

“展开四项探索”:一是发展乡村产业。通过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强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设立30亿元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振兴,让乡村产业在增产增值增效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改善农村民生。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下功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着力稳岗位、扩输转、保就业、促增收,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做好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农村供销社改革,让农村资源释放出更大活力。四是加强乡村治理。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图片

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众所周知,甘肃地理风貌多姿多彩,但同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习近平总书记曾就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卸下GDP的紧箍咒,套上生态环保的紧箍咒”。面对“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如此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地位,甘肃如何保护好这方水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特别是在担好黄河上游责任、展示上游作为中采取了哪些务实有效的行动?

任振鹤: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种变化在甘肃也得到了充分印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生态建设给予极大关心和指导。2013年,总书记考察甘肃时,明确提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要求,其中一个内涵就是“山川秀美”。2017年,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给甘肃的生态建设拨正方向。2019年,总书记再次考察甘肃,进一步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甘肃的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嘱托要求,把“国之大者”作为“省之重者”,把“千秋大计”作为“千钧之责”,描绘了美丽甘肃建设的生动画卷。具体工作可以概括为“四个一”:

第一,以生命线意识擦亮“一柄如意”。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甘肃“自然风光优美,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宛若一柄玉如意”。为了让这柄如意更加光彩夺目,全省上下树牢“绿色决定生死”的意识,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2012年到2021年,全省累计完成植树造林4321.21万亩,草原种草改良6517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015万亩。兰州从原来“卫星看不见的城市”迎来了“兰州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正在恢复昔日的宁静、和谐与美丽,像一扇窗口展示着甘肃生态建设的最美底色。

第二,以首倡地责任守好“一河清水”。甘肃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之地。我们增强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做实上游文章,构建完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N+X”规划体系,启动实施黄河首曲湿地保护修复和退化草原治理改良、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等一大批重大带动性项目,启动共建大熊猫、祁连山、若尔盖三个国家公园,实施“黄河清废”行动,对359处违法违规岸线进行综合整治。我们还把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同实施黄河战略一体推进,制定实施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行动方案,全力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建设引领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全省绿色发展先行区。

第三,以两山论方略厚植“一方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我们致力打通转化通道,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新能源等生态产业,使生态财富加速转化为经济财富。特别是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甘肃正在从“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转变,为国家实施“双碳”战略作出“甘肃贡献”。

第四,以统筹化思维抓好“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全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我省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14%,超过50%的国土面积位于自然灾害高发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2.07万处,居全国第四位,威胁人口243.27万人。我们在去年完成舟曲地质灾害避险搬迁850户3495人入住兰州新区的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计划全省搬迁26.43万户103.95万人,今年要完成4万户15.85万人的搬迁任务,让人民群众搬进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开启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通过这些年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陇原大地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了生态破坏点位有效修复、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全省域生态建设,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高标准构筑黄河安澜的稳固防线,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让美丽甘肃的底色更加靓丽动人。

图片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从千年敦煌古韵,到数百年嘉峪雄关,从革命年代的铁血西征,到改革大潮中的“《读者》现象”,甘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请问,甘肃在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增强文化凝聚力等方面做了哪些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尹弘:

这位记者朋友提的问题非常好。大家都知道,甘肃因文化而闻名于世,说起甘肃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始祖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遍布全省的文化遗迹不仅承载着鲜活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概括起来讲,甘肃文化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历史文化的富集地。上古时期甘肃黄河流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就诞生于此,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是北方农业文明的源头之一,周秦先祖也是从甘肃走向中原。甘肃现有不可移动文物近1.7万处、世界文化遗产7处,天水麦积山被誉为东方雕塑馆,武威白塔寺是西藏回归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武威出土的铜奔马被选为中国旅游标志,“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道教名山”崆峒山都极具盛名。这些文化不仅是甘肃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也一直影响滋润着一代代陇原儿女,赋予了陇原这片土地特殊的人文气质,孕育了勤奋质朴、吃苦耐劳、坚忍执着、百折不挠的陇人品

第二,中西文化的交汇地。甘肃自古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战略通道,古丝绸之路贯穿境内1600多公里。中华文明在这里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融通中西、博采众长的敦煌文化,敦煌被公认为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古伊斯兰四大文明的唯一交汇地。甘肃还是多民族聚居区,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在这里融合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悠久绵长的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也造就了陇原人民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襟和善良淳厚、热情好客的性格。现在,我们扩大开放特别是向西开放,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有着独具一格的人文优势。

第三,红色文化的传承地。甘肃是一片红色热土,从陇东到河西都留下了革命先辈的光辉战斗足迹。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历史地位,所形成的以“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内涵的南梁精神同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甘肃还是各路红军长征部队到达最全、活动时间较长的省份,红军长征加油站哈达铺、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地会宁等都以其重大意义彪炳史册。红军大会师后,红西路军转战河西、奋勇作战,创造了不朽功绩。这些红色血脉、红色基因已深深刻进陇原人民骨子里,党的很多优良传统和作风包括坚持真理、依靠人民、英勇斗争、顽强拼搏等,都在新时代陇原党员干部身上有着鲜明体现,军民一家亲的氛围在这片土地上也非常浓厚。

第四,现代文化的创新地。甘肃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诞生了工业领域的多个“共和国长子”,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开启了现代工业文明之路,所产生的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文学艺术等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形成了独特的“甘肃文化现象”。现代文化的创新和繁荣充分展示了甘肃人民不畏艰难、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宝贵品质,这也是推动甘肃更长时期发展不可或缺的。

正是因为有这些灿烂的文化,甘肃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既有着厚重的积淀和底蕴,也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嘱咐我们,要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优势,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把薪火相传同推陈出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措施办法,深入开展探索实践,努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是用心守好文化根脉。我们非常珍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把加强保护放在首位,依托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成全国首个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实施重点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20多项。重点加强敦煌文化保护和研究,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等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着力推动传承创新。立足独特文化条件,组织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影印出版,编纂《陇右文库》,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遗名录体系。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推出《河西走廊》《相约千年》《浴血誓言》《南梁颂》等精品力作,弘扬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以敦煌文物、武威铜奔马为蓝本,打造了一批颇具知名度的文创产品。

三是广泛开展人文交流。成功举办多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以及公祭伏羲大典等节会,加强优秀文化推介,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同时,以敦煌文化为重点,组织开展一系列学术研讨、成果交流、文物展出等活动,积极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四是扎实促进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11个国家级、7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做大做强文化骨干企业,“读者”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甘肃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时间关系,我不展开讲了,就回答这些。谢谢。

图片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甘肃虽地处西北内陆,但有着得天独厚的通道、枢纽优势,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的战略通道和商埠重地。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甘肃的最大机遇。甘肃如何抢抓机遇,努力走出一条从“内陆腹地”逐步到“向西开放前沿”的新路子?

任振鹤:

正如你所说,甘肃有着得天独厚的通道、枢纽优势,是联结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也是联通我国西北与西南、中亚与东南亚、“一路”与“一带”三大区域的交通枢纽。事实上,早在2000多年前,甘肃就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经贸交流、民间交往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时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我们遵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从政治高度和全局角度领会把握“最大机遇”,从国家所需和甘肃所能出发谋划用好“最大机遇”,着力放大战略通道优势,做深做实“五通”文章,推动“最大机遇”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一是建平台。陆港、空港加快建设,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肉类、水果、粮食、木材、整车、活体动物8类10个指定口岸建成运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支撑带动效应持续放大,兰州、天水两个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为开放型经济新亮点。敦煌文博会、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等节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整合全省港口物流资源资产、组建甘肃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重大决策,目的就是打造我国西部通道和“一带一路”现代港口物流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的重要平台。

二是畅通道。开通运营中欧、中亚、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货运班列,2014年以来累计发运2103列。特别是近两年开行中欧班列义乌-兰州-莫斯科、武威-第比利斯新线路,对开兰州至连云港铁海联运班列,首开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有效提升了甘肃的枢纽地位和通道功能。这些新时代的“钢铁驼队”,带着“甘味”农产品和陇货精品走向世界各地,同时运回了沿线各国丰富多样的农产品、矿产品、工业品,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此外,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油东运、东数西算等纵贯东西、联接国内外的基础设施网络越织越密,跨区域合作全面深化,甘肃在国家向西开放布局中的战略通道地位愈加重要。

三是扩外贸。全面加强经贸往来,省属国有企业在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41户法人公司,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贸易额786.2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4.6%,增速比全国高出15.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25.2%,占甘肃外贸总值的47.3%。

四是促合作。我省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与74个境外商协会建立合作机制,设立境外商务代表处13个,“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加盟院校达到173所,在甘高校建设孔子学院(课堂)9所,实施国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50多项,设立海外中医中心或岐黄中医学院16家。

新的形势下,我们将持续抓实抓好“最大机遇”,更加充分利用甘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融合上做文章,在文明交流互鉴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在清洁能源体系一体化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上加力度,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上强优势,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和新产业培育上出实招,在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和建设健康丝路上出水平,推动甘肃从“内陆腹地”加快迈向“向西开放前沿”,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更多的甘肃贡献。

图片

省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甘肃风、光资源富集。在“双碳”目标下,甘肃新能源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预计到“十四五”末,甘肃新能源装机将超过8000万千瓦。请问,甘肃如何在“追风逐日”中实现“风光无限”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任振鹤:

这个问题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寄予厚望,2013年考察甘肃时强调,“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甘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立足资源能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努力培植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能。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新能源在建项目2500万千瓦,并网装机3200万千瓦、同比增长31.7%,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49.6%,已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全国排名第2;新能源发电量3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7%,发电量占比达到了28%,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产业构建的重要牵引。具体来讲,我们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做到了四个“全”字:

第一,全局性谋划,细化发展路径。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的意见》,召开了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场会,率先在全国集中开工第一批1285万千瓦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按照系统性化谋划、板块化开发、大通道外输、产业链延伸、清洁化应用的思路,大力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发展,启动实施传统领域新能源强链、新兴产业新业态补链、重点领域上下游产业延链、新能源电力外送增链四大产业链发展计划。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

第二,全地域开发,优化发展布局。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块开发,推动形成“河西风光资源开发变风景、中东部地区风光应用成盆景”的开发格局。在河西地区,突出建设特大型新能源基地,进一步拓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金(昌)张(掖)武(威)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规模;在敦煌、金塔、玉门等地实施“光热+风光电”一体化项目,我省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木塔格沙漠5700万千瓦风光电项目纳入了国家规划布局,使我省沉睡了几千上万年的沙漠、戈壁、荒漠等劣质资源也变成了优质资产;在河东地区,围绕建设综合能源基地,放大庆阳、平凉等地能源种类丰富的优势,以煤为“媒”,实施400万千瓦调峰煤电项目,撬动境内风光新能源有效开发利用;在其他地区,开展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启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在张掖高台县、金昌永昌县、定西通渭县和10个乡村建设省级示范县的部分乡镇全面开展试点。

第三,全链条培育,厚植发展动能。我们统筹解决消纳、外送、调峰、并网、产业等相关问题,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三个能力”。一是全面提升电力外送能力。在持续提升酒湖直流工程外送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实施“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陇电入沪”工程,截至7月底,全省外送新能源达到138亿千瓦时,占外送电量的46.1%。二是全面提升储能调峰能力。编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规划站点27个、总装机规模3350万千瓦,其中玉门昌马、张掖盘道山等抽水蓄能电站计划年内开工建设。建成西北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4×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常乐电厂,支撑新能源稳定外送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三是全面提升就地消纳能力。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培育壮大新能源制造业、大数据产业、现代绿色高载能产业,目前全省引进配套产业113个,初步完成投资33.81亿元。像庆阳市,启动建设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实施“东数西算”产业园项目,正在打造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

第四,全方位施策,强化发展支撑。我们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并用”,将外引和内培相结合,推动发展提速加力。特别是实施招商引资突破行动,优先保障新能源重大招商项目要素供给,积极承接中东部新能源产业转移。我们先后引进了华电集团、国家能源集团、正泰集团、三峡集团、中国电建集团、亿利集团、金风科技、宝丰集团等龙头企业,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建设项目达到18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4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倍,能源优势正在加快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图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召开的甘肃省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甘肃要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的“四强”行动。请问,甘肃是如何统筹谋划的?办好甘肃的事情、把发展蓝图变为现实的关键是什么?

尹弘:

感谢您对甘肃发展的关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甘肃发展的蓝图,明确了总体要求、奋斗目标、重点任务以及重大举措。我们最主要的考虑和安排就是,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这是我们着眼发挥比较优势、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发展动能,综合研判省情特征、内外趋势、布局需要,作出的方向性、全局性、引领性部署。

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是第一次提出的,具体来讲就是建设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及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经济带和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这个规划设计既突出了优势地区和重点功能,同时也兼顾各地区的发展,是一个覆盖全省各个区域、各个领域的整体布局,一方面坚持和体现了非均衡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求各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高层次实现协同发展,最终是要形成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在甘肃的谋划和体现。

实施“四强”行动,是全省未来发展的主要抓手,目的是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实现整体跃升。“强科技”,重点强调抓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强工业”,是要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牢牢稳住全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强省会”,是要发展壮大兰州和兰州新区,增强在全省发展中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县域”,就是要对准各县的功能、挖掘各县的潜力,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文旅名县、生态优县,推动县域逐步走上良性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当前,甘肃已经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历史交汇期,正处于蓄势待发、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关键阶段。办好甘肃的事情、把蓝图变为现实,我们总的思路就是把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统筹起来,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扬长避短,以系统观念谋篇布局,以奋斗姿态推动发展,确保跟上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具体来讲,关键是把握并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把牢正确前进方向。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是过去十年甘肃事业取得进步的宝贵经验,推动未来发展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点。我们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领袖嘱托,增强政治能力,切实将总书记对甘肃寄予的殷切期望、提出的目标要求,融会贯通到具体的研究谋划中,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中,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在甘肃落地生根。

二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具有强大实践伟力的科学理念。作为老工业基地、欠发达地区、向西开放通道和生态安全屏障,甘肃尤其要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上下足功夫,更好统筹经济和生态、城镇和乡村、发展和安全,更加注重固强补弱、蓄势赋能,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探索符合甘肃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是抓住用好难得机遇。随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和倡议的深入实施,甘肃迎来了倾斜政策叠加、发展平台叠加、市场利好叠加的振兴机遇期。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及时研究国家政策,紧扣甘肃功能定位,找准切入点和对接点,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一带一路”开放枢纽和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努力把难得机遇转化为实际发展成效。

四是切实强化政治保障。我们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重要作用,确保全省上下步调一致、卓有成效地推动工作。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功过,激励督促广大干部知重负重、恪尽职守,持续锻造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完善工作机制,把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纳入领导包抓、跟踪推进、考核评价、督导问责等体系,引导各级各方面扑下身子抓落实,齐心协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事业,通过团结奋斗把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主持人:

感谢回答,答记者问就到这里。

感谢尹弘书记,感谢任振鹤省长,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