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大熊猫共享山水家园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吕立银       发布时间:2022-01-14     浏览量:

我家住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白水江的山和人一样,有的山上细土绵绵,各类植物肆意生长,山花艳艳,宛若一个丰腴的美人;也有的山高耸挺拔,山脊处青筋隆起,仿佛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还有的山开阔高远,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这些默默无闻的大山,供养着无数生灵。

我的前辈们看山、巡山。他们向山里的村民宣讲保护政策,协助森林警察将盗猎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对盗挖矿产资源的行为严厉打击。最重要的是,他们拯救了当时由于天灾而断粮的大熊猫。

听前辈们讲,那时交通不便,他们每次下乡都要备好干粮和衣物,一出发至少半个月,他们和村民同吃同住,搞工作的同时也帮村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与村民们亲如一家。保护站工作人员开展野外工作时艰辛跋涉、风餐露宿,多少个寒来暑往,初心不改,村民们逐渐被触动,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各村都成立了专业护林队,几乎家家都有护林员,保护自然的氛围愈加浓厚。

从前是靠山吃山,现在是养山护山。经过几代白水江人的共同努力,保护区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已高达87.3%,野生动物在大山的怀抱里繁衍生息,人们在山水画中炊烟袅袅。同是大山的孩子,人与野生动植物和谐共生,这或许是大山最喜欢的景象。

我想,每一位自然保护工作者对雨的感情都是复杂的。

我们爱雨、盼雨。秋冬季节,草木凋零,进山巡护,落叶踩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大家眉头紧锁,防火形势严峻。这时候,我们盼雨,祈祷雨水能消解森林的干渴,也能缓解我们对森林火灾隐患的担忧。

我们也怕雨。每年几次的野外监测工作,最怕的就是雨雪天气。进入雨季,淅淅沥沥的小雨连绵不绝,保护站人的心情比天气还要阴沉。

受天气影响,2020年的野外监测工作到10月底都未完成,再迟一点进林估计就要踏雪了,同事们都很焦急。11月10日,我的两位同事带着碰运气的心理,决定进山——徒步进入距离30-40公里的核心区更换红外相机储存卡和电池,还要在野外住一晚。次日,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出发了,一同带走的还有我们的牵挂。第三天下午5点多,他们回来了!泥浆裹满裤腿,由于雨水太多,他们已经不记得途中滑倒了多少次,一下车就开始分享远行的收获,这种幸福和满足,来自下乡巡护看得见的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以及巡护监测途中遇到的怡然自得的动物。

国家公园不仅是动物的家,也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家。

如今,白水江片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悄然发生了改变。村民们笑说,“动物们现在翻身做主人了”,有趁养蜂人夜里睡觉挖翻蜂槽偷吃蜂蜜的熊,有聚在一起向行人丢石头的藏酋猴,有成群结队祸害庄稼的野猪……

这也提醒我们要探寻国家公园内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新平衡。

为了这个新平衡,白水江一直在尝试。推广清洁能源,鼓励村民减少薪柴燃烧;区域内修建防火瞭望塔,实时监测火情;加强林区出入人员管控,出入林区要扫描防火码;积极开展培训,提高野外监测的科技含量;实行社区共管,白水江片区集体林管护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今年,我的爱人也加入了自然保护行业,我们的小家也安在了国家公园里。他说,开展监测的过程中,越往森林深处走越能感觉到自然的纯净与神奇,尤其在夜晚,山里静得出奇,山风微凉,繁星满天,听着鸟兽惬意的咕噜声,那一刻感觉人与自然产生了奇妙的联结。

作为白水江的年轻人,我们决定继续追随前辈的脚步,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家,勇挑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