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大熊猫的前世今生

文章来源:    作者: 胡锦矗 赛拉艾芙       发布时间:2019-06-14     浏览量:

       “大熊猫是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的、货真价实的瑰宝,非常美丽的、标新立异的、令人惊叹的动物”
      历史典籍中的大熊猫
      当代野生大熊猫栖居于华夏西南高山深谷的莽莽丛林中,离群索居,与清风相依,与明月为伴,世人常难以窥其真容。然而,大熊猫自古以来即为我国的奇珍异兽,在中华民族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出现了貔貅、貘、食铁兽等众多古名,流下了不少奇闻和传说。
       据《史记》记载,远在4000 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后期,轩辕黄帝实行德政,研究气候,测量土地,种植五谷,安抚百姓,整治军队,训练出像熊、羆、貔貅、虎一样的军队,并统一了华夏各部落。“貔貅”即大熊猫古名。
      在汉初出现的《尔雅•释兽》中载“貘白豹”,郭璞注疏为“(貘)似熊,小头,卑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出自“蜀郡”。由此可以看出,“貘”似熊而黑白色,骨骼沉重坚实,毛皮很厚能除湿,出产在四川,与今之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特征相符,“貘”为大熊猫古名当无异议。
      明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兽类学专著《兽经》,其中介绍和印证了对貘的叙述。在清代,《尔雅•义疏》、《香祖笔记》及《古今图书集成》等也记载了历代貔貅、貘和白熊等各种称谓的由来。
      大熊猫的神奇发现
      自19 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传教士开始到我国各地传教。法国神父戴维(A.David)1869 年3 月在外出归途中于一李姓人家中墙壁上看见了一张黑白兽皮,引起了他的注意。4 月1 日,当地猎人为他捕捉到了一只幼年白熊(当地俗名)。戴维在检查标本后认为这将是动物界里一个了不起的新物种,并将其学名定为Ursus melanoleucus,意为黑白熊。
      1870 年,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 爱德华兹(Milne-Edwards)对戴维在宝兴采集的4 只黑白熊标本进行了研究,确认它不是熊,而是与1825年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发现的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相似,故将大熊猫的学名变更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英文名方面,为显示大、小熊猫之区别,小熊猫英文名为Lesser panda 或者Red panda,大熊猫英文名为Giant panda。
      从1869 年戴维在我国发现大熊猫并带回标本起,截至新中国成立,在德、英、美5 个动物园及博物馆中收藏的大熊猫标本至少有72 具。从猎杀大熊猫做标本到捕捉活体大熊猫在动物园展出,西方世界掀起的“熊猫热”一浪高过一浪。
      费城博物馆展出的“一家”大熊猫
      英女王参观大熊猫“明”
      大熊猫“姬姬”在伦敦动物园
      大熊猫的姿容
      大熊猫体态丰满,成年个体体重平均100 公斤左右,体色黑白分明。黑色部分主要分布于眼、耳和四肢,其余多为白色,而腹部微带灰或浅褐色,较背部色稍暗。眼、耳和四肢部位的血管是末端微血管,黑色的表皮有利于吸热保温,以适应山区寒冷、潮湿的气候环境。大熊猫黑白的体色可能与山区白天阳光照射下林中明暗相间的影像相适应,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隐蔽色。除繁殖与带仔外,大熊猫一般过着独栖的生活。在林中偶遇时,黑白反差分明的体色有利于警戒并彼此回避。有人说,当大熊猫蜷曲身体时,背白、肢黑似一幅太极图。
      国宝大熊猫走遍全球
      早在公元685 年,唐代女皇帝武则天执政初期,就将一对白熊(即大熊猫)和70 张皮作为大唐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由此拉开了大熊猫走出华夏的序幕。1941 年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以国民政府主席夫人名义,送给美国“潘弟”和“潘达”一对大熊猫。
      1955 年,我国政府把“平平”和“安安”以国礼送给前苏联。1965年,我国政府先后送给朝鲜“三星”等5 只大熊猫。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开中美两国关闭了20 多年的外交大门,我国以国礼送给美国“玲玲”和“兴兴”一对大熊猫,以后还相继送给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德国等。从1955~1980 年,我国先后以国礼向9 个国家共赠送过24 只大熊猫。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我国政府为了保护这一国宝,决定不再向国外赠送大熊猫。然而之前旅居国外的大熊猫相继死亡,许多国家提出要求,希望能让本国人民见到可爱的中国大熊猫。因此,从1980 年开始,为了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开始以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以开展访问演出、合作研究的方式走出国门。

                                                                                                          

 
偏居一隅的国宝级专家胡锦矗教授
      胡锦矗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被誉为我国的"熊猫教父"、"熊猫教授"、研究"国宝"的"国宝"!
      胡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一批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研究生之一,导师全部是新中国的动物学术界的名师大家。毕业后胡先生被分配到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任教,此后一直偏居南充这样一个川北小城,潜心研究,先后进行过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及川东北地区动物区系调查等研究,自20世纪70 年代开始涉猎大熊猫研究领域并延续至今,成就斐然,可谓大熊猫研究领域的大家与奠基人,为促进“国宝”大熊猫的保护及推动我国保护生物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胡先生不仅具备坚实的兽类学、鸟类学、两栖爬行动物学、鱼类学、生态学、行为学和比较解剖学等专业知识,而且对植物分类学、动物地理学、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等也有相当的造诣。胡老师昔日研究大熊猫的国际合作者Schaller博士在其专著The Last Panda中,给予了胡老师极高的评价,他非常欣赏和敬重胡老师的渊博学识,并提到自己跟胡老师学到了很多知识。
     本文由责任编辑李悦摘编自 胡锦矗主编的《大熊猫传奇》一书,内容有删减,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