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熊猫生境质量评价项目全面完成

文章来源:    作者:王建宏       发布时间:2018-05-23     浏览量:

      “甘肃大熊猫生境质量评价”是2014年11月立项的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项目。本项目根据前人对大熊猫种群生态学、行为学、生理学、主食竹及森林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本地本山系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利用特征,在众多因素中经过综合分析、判断,逐级筛选出最重要、易度量的竹子、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居民区、公路等7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大熊猫生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准则。以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甘肃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中国科学院DEM高程数字产品等数据为依据,借助最新Google Earth的影像和Arcgis10.2软件,将定性的指标转化为定量的栅格图层,经过栅格赋值、叠加和再分类等空间技术,得到直观的大熊猫生境质量分级图,并对甘肃大熊猫生境质量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成果“甘肃大熊猫生境质量评价”一文已经在全国核心期刊《动物学杂志》2016年第4期上发表。
      评价结果表明,甘肃大熊猫生境质量总体较好,适宜和较适宜生境面积总和占到了69.77%。四个局域种群单元中甘南单元的面积虽大,但质量总体较差;白水江单元适宜生境面积最大,大熊猫数量也最多,是甘肃境内大熊猫最主要、最稳定的栖息地;西秦岭单元与尖山单元大熊猫生境面积小、质量差,特别是尖山单元,周边被县城、村庄及河流阻隔,呈孤岛状。各大熊猫分布县中,文县的大熊猫生境质量最好,其次为舟曲。甘肃大熊猫适宜生境大都处于保护区中,各保护区适宜生境总和为178771公顷,占全省大熊猫适宜生境的88.72%;各保护区中,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适宜生境面积最大,其次为插岗梁省级保护区。分析表明区域性的竹子开花、砍伐木材与薪柴、交通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导致甘肃大熊猫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当前最为要紧的是在保护好现有栖息地的同时,加强连接带上的巡护和监测,减少人为破坏和干扰,促进连接带上植被和主食竹的恢复和更新。此外,要在大熊猫分布的周边社区结合宣传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展替代性生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林果和特色种植、养殖及劳务输转,在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的同时逐步提高保护意识,减少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生境的干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