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保护区——守护大熊猫繁衍生息的乐园

文章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左玉丽 王睿君       发布时间:2015-11-07     浏览量:

八月的陇南,千峰竞秀,万木争荣。

地处陇南最南端文县境内、岷山东端摩天岭山地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更是密林深邃,碧树参天;飞瀑溅石,溪流潺潺。

保护区18.3万公顷的崇山峻岭之上、茂密森林之间,是国宝大熊猫的繁衍生息之地。保护区的主要职责,就是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给大熊猫一个安静、随意、舒适生长的家园。

中国大熊猫是世界独特而珍稀的自然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保护大熊猫,最重要的是保护好其自然栖息地。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袁峰晓说。

 为此,保护区的熊猫卫士们常年穿梭于大山深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殚精竭虑。

白水江保护区是岷山区域面积最大、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保护区,白水江大熊猫颜值最高。

 前不久,甘肃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共有野生大熊猫132只,其中白水江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最多,达到110只,居全国第二。

成立于1978年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区的主要任务。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

大熊猫仅产于中国,生活在四川省西部、甘肃省东南部和陕西省南部的局部区域,分布于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及大凉山六大山系。

白水江保护区是岷山区域面积最大、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张涛介绍说。

作为甘肃省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资源的自然景观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有着我国西北地区最完整的生态系统、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最高峰驼峰山,海拔4072米;最低处碧口中庙乡附近的白龙江畔,海拔595米。气候、地理和海拔的落差,造就了保护区内物种的多样性、珍贵性,保护区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保护区也是甘肃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岷山东端绿色宝库、西北物种基因库。

白水江保护区内竹类资源较为丰富,供大熊猫食用的高山箭竹就有6种。张涛说。
憨态可掬的动作,黑白相间的毛色,丰腴富态的体型,圆乎乎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萌萌哒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白水江大熊猫颜值最高,同其它地方的相比,白水江大熊猫吻短、脸圆,黑白分明,憨厚可爱,是熊猫中的极品。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刘兴明很是自豪。

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分别在白马河、丹堡河、刘家坪、让水河、碧口、红土河、邱家坝设立了6个保护站和1个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提出核心区禁止一切人为活动,缓冲区减少人为活动,通过保护、监测、科研有机结合,全力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确保岷山地区大熊猫的安全。

作为全国社区人口最多的自然保护区,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保护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社区。

走进铁楼乡草河坝村,但见青山环抱,树木葱茏,白马河自西向东蜿蜒而过,颇具白马藏族民族特色的民居依山而建,有序排列,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中构成一幅优美的山村画卷。

草河坝村是白马藏族村,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当夜幕降临,热情好客的白马人煮起喷香的咂杆酒,燃起熊熊的篝火,拉着游人跳起热烈奔放的火圈舞,歌声在山岭中回荡,人影在月光下摇曳,宛如置身世外桃源。

然而,就是几年前,草河坝村还饱受山洪袭击之苦。

村里的阳坡被砍得光秃秃的,山上悬着石头,随便下点雨,就发洪水,石头直往下滚,农田和民房经常被冲毁。提起往事,村支书曹代林心有余悸。

白水江保护区是全国社区人口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涉及文县、武都区的9个乡镇,近10万人口。保护区缓冲区外围,就生活着3万社区村民,90%以上为农业人口。

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一度给白水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长期以来,社区村民形成了典型的靠山吃山不养山的习惯,毁林开荒、伐木取薪。而贫困又加剧了村民对资源和环境过度利用和破坏,乱砍滥伐、乱捕滥猎、毁林开荒、割漆采药等经常发生。

过去,村民们做饭烧的是柴,盖房用的木料,家家院子里都堆着半院子木头。碧口镇白果村村支书张永礼回忆道。

草河坝村所在的白马河保护站辖区曾经是采伐区,划入保护区后,这里一度成为盗砍盗伐的重灾区。部分村民靠砍伐树木、倒卖木材维持生活,为躲避监管,他们常常夜里上山盗伐林木,偷运出境。那时候,保护站的人常常昼伏夜出,在偷运木材的必经之路围追堵截。白马河保护站站长马涛说。

大量的人类活动既对资源保护产生影响,又对植被与物种资源产生影响。人类向原始生态一步步逼近,大熊猫栖息地一步步后退。

成年大熊猫极少有天敌,除生育率低和箭竹开花枯死这两大自然原因,大熊猫保护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社区,来自森林资源保护与社区村民森林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管理科科长杨文赟说,大熊猫活动的区域在海拔2600至3500米,活动范围1--4平方公里,人类生产活动半径的不断扩大,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干扰、破坏和侵占,致使大熊猫失去栖息、隐蔽和觅食环境,对其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由于以往的保护模式单方面强调保护而忽视当地社区发展,保护区与社区村民之间的关系曾十分紧张。

村民们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个地方,他们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而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整个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又是我们的职责。这个矛盾一直很突出。马涛说。

保护区不断审视和反思,寻找协调保护区与社区村民之间利益关系、解决自然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冲突的方法和切入点,既能让村民们脱贫致富,又能让大熊猫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保护区适时引导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

今年3月3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液化气灶具发放仪式在铁楼乡阳尕山村举行,38户村民兴高采烈地领取了由保护区免费发放的液化气罐和液化气灶具,同时与保护区签订了《生态保护承诺书》,纷纷表示:减少薪柴用量,多用替代能源,保护好森林资源,守护好自己的绿色家园。

这是白水江保护区为引导村民改变生活方式,减少薪柴用量,为社区所办的实事之一。

我们通过实施一些项目,促进经济发展,帮助村民致富,从而实现禁砍、禁伐、禁猎的目标。刘兴明说。

 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二期等重点工程项目,国家林业局出台《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大了对自然保护区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提高了对天然林补偿资金的额度,使保护区村民得到了有效的补偿,保护生态的意识明显提高。

 保护区管理局与当地政府联合,组建宣传队,采取宣传车、标语横幅、宣传单、群众会、走村串户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反复把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森林防火知识灌输给村民。

他们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学生中播下保护生态的种子,以期通过孩子教育大人。这个活动被称之为小手拉大手。

与此同时,保护区积极引进国际合作项目,多方筹措资金,通过帮助村民改建节能灶、发展养殖业、种植中草药、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发放小额信贷等带动社区发展。

铁楼乡李子坝村村民王根成说:保护区给我们无偿修桥,帮我们改灶,请专家教我们养羊、养牛、养蜂,还给我们低息贷款。现在生活变了样,也没脸再去砍树了。

 一部分年轻人走出大山,外出打工,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把保护环境的理念带回了山村。

我们通过项目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村民们感觉到我们确实是在为他们付出。现在双方关系很融洽,已经没有人去砍伐森林了。马涛说。

 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使村民的生存条件和经济状况得到大幅度改善,保护区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信任,村民们也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全村300多户人,以前60%住半山上,现在全搬迁到河坝。我们把2480亩耕地全部还林还茶。村民们建的房子都是砖混的,不用木头了;做饭烧水全用电,也不砍柴了。张永礼说。

与村民对自然资源依赖度明显降低相对应的,是保护区植被的迅速恢复。

没有了乱砍滥伐,阳坡上已经长满了树,现在就是连下几天雨都不会发洪水了。曹代林欣慰地说。

保护区的边缘林线也由八、九十年代的后移变为现在的前移。保护区林地面积从1998年的165.27万亩上升到2014年的177.07万亩;森林总蓄积由1383.9511万立方米上升到1561.6052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与蓄积的双增长。

专业管护与全民日常管护相结合,对保护区实施实时监控与保护。

碧口镇白果村是个静谧的小山村,群山环绕,300余户村民依溪而居,密密匝匝的灌木丛把森林和村落连在一起,使得村庄像是镶嵌在大山深处,万籁俱寂静,唯闻溪流声。

 7月底,4名青年的到来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看到他们要往森林里面去,张永礼便前去诘问。

 对方拿出学生证说,他们是高校的学生,趁暑假前来搞测量实习。

张永礼严肃地制止:这里是保护区,必须要有手续,经过批准以后才能进山。

张永礼的另一个身份,是碧口保护站白果村森林巡护队队长。

全保护区共有70支村级巡护队,各巡护队对本村集体林进行管护巡护、填写巡护日志,保护站对巡护队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碧口保护站站长陈玉斌介绍说。

 白水江保护区森林资源总面积为215.66万亩,其中,国有林131.08万亩,集体林84.58万亩。

随着辖区村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保护区的工作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保护站以前的任务是设卡堵截,现在是正规化巡护、科学监测。与违法行为做斗争的情况基本没有了。陈玉斌说。

保护区有动植物调查样线120多条。我们每月都要进山巡护。巡护的主要内容,一是大熊猫调查,二是森林防火,三是监测巡护,四是资源管护和禁种铲毒。马涛说。

而从自然资源保护中得到实实在在好处的村民,也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森林不仅是保护区的事,更是保护他们自己的家园。村民自发地成立了巡护队,对集体林定期巡护,自觉承担起对自然保护区的义务。

我们三、五天就要上山巡护,填写野外巡护记录,主要查看是否有野生动物尸体,动物活动范围是否扩大,植物有没有发生病虫害,有无人为活动等。张永礼说。

村民们把成为一名护林员看成一种崇高的荣誉。

想当护林员的人很多,我们村的15名护林员全是村民选举出来的。曹代林说。

保护区适时制定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二期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实施细则》,按照管护责任到人、管护面积到户、资金使用到村、资金监管到站原则,从技术上指导,从资金上支持,从管理上监管,提高了辖区内村民保护森林的积极性。

国有林由保护站管护,集体林由各村社巡护队管护,专业管护与全民日常管护相结合,保护区和村民的关系对立变为合作,保护区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实时监控与保护。

每个保护站安放的红外相机基本上都能拍到大熊猫,大熊猫的活动范围明显扩大。

前不久,大熊猫驯养繁育中心放在野外的红外相机中,一只大熊猫两次出现在镜头中。第一次出现时,这只大熊猫鼻子上有伤痕,第二次出现的时候,除了鼻子上的伤痕,它的头部还在流血,明显是受了伤。

根据鼻子上的伤痕,我们断定这是同一只大熊猫。这个时间段,正是大熊猫的发情期,因此我们判断它是在争夺配偶时受的伤。保护区管理局大熊猫办公室负责人何礼文这样说。

大熊猫是独行侠,通常情况下,遇见率很低。

我们保护区成立到现在,所有人遇见过大熊猫的情况加起来不到十次。张涛说。

巡护中能发现大熊猫的粪便,我们就特别兴奋。马涛说。

在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限于技术和设备,白水江保护区没有拍摄到一张大熊猫实体。

2011年底,白水江保护区开始在白马河保护站辖区内尝试安装了5台红外触发相机。2013年,布设在牛圈沟区域的两台相机中,拍到11张大熊猫照片。这是保护区自地震后,首次获得大熊猫在野外生活状态的影像资料。

我们可以从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照片中清楚地读取到熊猫的个体、毛色、生活状态等信息,这都将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杨文赟说。

 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保护区先后购置了210多台红外相机,布设在120多个野外观测点上,用于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动态监测。

今年,保护区重新制定了新的监测方案,将监测的重点放在大熊猫野外的生存状态上。红外相机也大都布设在大熊猫经常活动的地方,拍到的大熊猫也越来越多。

每个站布设的红外相机多数都能拍摄到大熊猫。何礼文说。

在一段拍摄于2015年1月15日的视频中,一只成年大熊猫走到一棵树前,抬高左后腿蹬到树干上,呈半倒立状朝着树干嘘嘘。之后,这只大熊猫又前行10米,走到另一棵树跟前,嗅了嗅树干,重复了和前面一样的动作。

各保护站在巡护样线时,频繁发现大熊猫活动的痕迹和新鲜粪便。

与此同时,大熊猫的遇见率也大大提高。

去年3月,我到让水河保护站去放红外相机,爬到一个山顶歇气的时候,发现离我们十米远的一棵树上爬着一只大熊猫。何礼文说。

2014年3月1日,一只野生大熊猫走出自己的领地,到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串门。

当时我到碧口镇李子坝去巡护,村干部说你赶快来,有只大熊猫下山了。陈玉斌说,这只大熊猫在村寨视察了村社、与当地村民亲密接触后,在保护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返回了自己的家。

根据巡护中监测到的大熊猫痕迹,我们发现大熊猫活动范围不断下移,由原来的海拔1800米下降到海拔1600米。陈玉斌说。

从收回的实地监测照片和监测视频看,保护区核心区没有人为活动的痕迹,箭竹生长良好,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种群扩张趋势明显,所有监测资料为保护区下一步继续保护好大熊猫及栖息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熊猫数量稳中有升,大熊猫的活动范围有明显的逐年扩大的趋势,这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直观地说明了白水江保护区已让大熊猫有了足够的安全感。袁峰晓说。

甘肃因有大熊猫栖息而骄傲。

甘肃更因保护好大熊猫栖息地,为大熊猫守护一个繁衍生息的乐园而自豪!(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