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十年

文章来源:保护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0-15     浏览量:

        白水江园区--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巍巍摩天岭,滔滔白水江。日的白水江园区,沃野千里,一派生机。

十载岁月,绿水青山添景秀,国宝家园生机勃发。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跨越换新颜。

保护区秋景.jpg

白水江秋韵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水江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聚力发展、稳中求进,切实把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指引转化为加快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生动实践,坚决扛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推动我局自然保护事业振兴发展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进入上升期快车道,高质量发展不断呈现新局面。

走进白水江园区,清凉的山风拂过脸庞、吹过树梢,呼吸之间,沁人心脾,放眼望去,层峦叠嶂,山清水秀。松柏竹桦,渐次蓬勃,辗转参天成画。熊爬树,猴荡枝,牛立岗,鸟入云,生态画卷增野趣,江水浩荡润沃土。岁月的芜华,镀上了一层金光,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2022繁殖中心二006)大熊猫 (3).jpg

大熊猫

一、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总体情况

(一)分局的面积、位置及功能分区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总面积为18.202314万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10.915343万公顷、一般控制区7.286971万公顷。行政区划上隶属陇南市武都区、文县的10个乡镇。

(二)主要保护对象

园区内珍稀濒危物种丰富,有国家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等20,Ⅱ级保护动物75种。国家级保护植物5种、级保护植物66种。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白水江园区有野生大熊猫110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量的5.9%

四川羚牛 (2).jpg

四川羚牛

(三)自然资源概况

白水江园区地处大陆腹地,为南北气候过渡区,横跨秦岭、岷山两大山系,地处横断山脉岷山山系,是全球地质地貌最复杂地区之一,区内最高海拔4072m,最低595m。由于园区相对高差大,气候、植被和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由低向高形成完整的6个垂直分布带。

(四)人口数量与分布

白水江园区涉及2县(区)10个乡镇、70个行政村、3万余人,是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涉及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

妩媚的白水江.jpg

妩媚的白水江

二、十年保护成效

(一)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1.积极组建高效的管理机构。依据中编办的复函精神和甘肃省委编办的相关批复,依托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内设机构14个(其中根据批复增设了国家公园管理科和国家公园信息科),下设6个保护站和1个大熊猫繁殖驯养中心,每个站(中心)配备站长(主任)、副站长(副主任)各1名。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现已形成管理分局-保护站两级管理架构,通过修改、制定了内部控制系列制度,加强了项目、资金、规划管理,强化了职能科室间的分工协作,确保内部运转协调有序。

2.有力推动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根据(自然资办函〔2021458号)等文件精神,对自然保护地继续进行整合优化,按要求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一般控制区内的三调现状为耕地的永久基本农田大于1公顷左右的标准调出自然保护地。

3.切实加强国家公园综合执法力度。以法制宣传为切入点,结合野外巡护、监测、森林防火及林政资源管护等工作,与当地森林公安、乡(镇)政府等单位组成联防联动协调工作组,在园区内大力开展保护野生动物和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宣传活动,有效地维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联合巡护.jpg

联合巡护

4.加快健全运行机制,运行体系不断规范

积极配合国家林草局、省林草局编制《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总体规划》。在体制试点期间配合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编制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白水江片区专项规划、方案(纲要)》等8个专项规划,为社区发展、生态保护工程、监测系统建设等提供了规划支撑。先后制定了《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5项管理办法。修改完善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日常巡护实施方案》等5项办法和细则,为公园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今后开展具体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同步实施保护修复,监测成效明显提质

1.摸清自然资源底数开展和更新了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全面调查、摸清了片区内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现状、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本底情况,进一步摸清了家底。

_DSC8555.jpg

资源调查

2.大力实施生态修复。依托中央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对损毁林地进行植被修复。截止2021年,共完成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200公顷。通过项目的实施,强化了栖息地保护工作。

提供苗木.jpg

提供苗木

3.牵头开展区域保护。加强岷山区域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周边保护地的交流协作,由我局牵头,结合森林防火、禁种铲毒、有害生物防控等工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排查执法行动。每年定期开展禁毒踏查。进一步掌握了园区野生动植物分布、人为活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情况。

反盗猎.jpg

区域联合巡护

5.构建智慧监测网络。分局初步建成了智能化、可视化“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坚持人工监测+智慧监测多种手段并用,完成14套野生大熊猫空间视频监测体系与87条监测线路覆盖全区。野外布设常规红外相机300台、自动回传数据红外相机40台,布设固定实时监测探头14处。仅2021年就拍摄到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照片4255张,视频总长3818秒,监测信息化水平和保护成效明显提高。结合20台无人机的应用,设置70条固定巡护线路,巡护线路长350km,职工每年巡护出勤15120人次。使用“AI识别系统,有效辨识野生动物种类,逐步实现大熊猫个体识别。监测数据显示大量珍稀动物活动频繁,多次捕捉到大熊猫母子同框的画面,充分表明白水江大熊猫种群结构稳定,栖息地保护成效显著。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的开展,大熊猫栖息地植被逐步恢复,大熊猫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增长状况,适宜野生动物的生境面积增加,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和保护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熊猫母子 (2).jpg

大熊猫母子

(三)持续推进社区共管,管护模式日益成熟

1.开展社区共管项目

近年来,我局大力开展社区共管项目,提倡保护自然资源成为自觉行动。向保护区社区村民捐赠液化气灶具达1867套,电磁炉40台,涵盖全县6个乡镇、13个村社,受益群众近5100人;开展经济林病虫害防治,为种植户赠送病虫害防治药品,提供技术服务;实施大熊猫栖息地水源保护项目,在碧口镇李子坝村开展太阳能灭虫灯和黏虫板安装、水源地垃圾回收设施、水源地管理培训等活动,减少人类生态足迹对大熊猫栖息地水源造成的污染。

社区新能源替代整乡推进捐赠活动.jpg

发放液化气灶具

2.集体所有自然资源管理推行“应签尽签”着力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共管共建工作,积极推进园区内集体所有自然资源合作保护协议的签订。截止2021年底,已与园区内69个行政村签订保护协议,签订协议保护面积6.3万公顷。通过“协议保护”手段,探索出集体林有效管护模式,促进社区共管组织更加有效参与资源管理。实施社区共管共建项目,美化村容村貌,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3.生态补偿实现“应偿尽偿”。按要求严格下达落实农民管护补助资金。2018年,我省公益林区划落界完成后,园区内符合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公益林已全部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范围。

杨伟-远眺团包-13830981318.jpg

远眺团包

4.社区共管提供白水江方案2020年,分局编制了《白水江分局社区共建共管方案》《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了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工作机制,制定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社区共管方案》。与当地政府、有关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协商组建了白水江分局、保护站、村三级社区共管委员会,制定了局、站、村三级社区共管委员会社区共管机制。编写了《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社区共管委员会章程》,社区共管机制于202076正式运行。在碧口镇李子坝村开展协议保护项目,探索以社区为主体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2021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的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分局以碧口李子坝村集体林管理为例从全球26个国家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之一,为探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白水江方案”。

社区建设典型案例.jpg

社区建设典型案例

5.“多措并举积极推动产业转型。积极推进生态体验,通过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原住民开办农家客栈、民宿,推动集休闲养生、茶园观光、住宿餐饮、绿色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生态体验。有力带动当地社区居民脱贫致富。

社区农家乐.jpg

社区民宿

(四)稳步提升宣教水平,科研科普成果丰硕

1.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序规划。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在碧口李子坝区域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园区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规划,开展了公众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规划编制工作,对珍稀动植物分布、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线路设计、茶园、服务功能等内容进行了参与式调查并开展社区自然教育培训。

附1.jpg

自然教育活动

2.科研科普工作水平持续提高荣获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称号。多次举办生物多样性技能培训,科普知识讲座,提升工作人员技能水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出版专著《甘肃白水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技术与示范》《动植物识别手册》(上、下册)《地震对大熊猫生境选择的影响及对策》《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全局科技人员发表科技论文30篇;完成科研项目4项,鉴定验收科研项目3项,获得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论文甘肃大熊猫生境质量评价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分别在国家级期刊《动物学杂志》《林业科技通讯》上发表。2020年在地球杂志撰稿《神秘白水江》,四川林业科技发表论文《甘肃白水江保护区龙头箭竹1年更新苗特征》。开展白水江大熊猫栖息地气候特征研究等科研课题7个。出版《大熊猫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生态安全动态预警》等科普书籍4本。和高等院所合作,在大熊猫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社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科学研究。

金丝猴-李仁洪.jpg

川金丝猴

3.宣传影响面进一步扩大。不断加强自然保护事业宣传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加强与媒国家、省、市级媒体合作,体职工和护林员撰写文章多次“家在国家公园”版块刊登。多条新闻在中新网、甘肃新闻、学习强国、科技日报播报刊登。《中国利用“熊脸”识别技术助力野生大熊猫保护》被新华社双语刊载。在《秘境之眼》2021、2022年精彩影像评选活动中,我局作品获得优异成绩。制作宣传片《神秘白水江》、《天境白水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面、多个平台的宣传活动,宣传效果显著,获得广泛社会关注,国家公园保护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

珙桐.jpg

珙桐

4.信息化建设力有效提升。我局以内部网络建设为基础,协同办公系统与网站平台建设为重点,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为核心,深入推进白水江分局信息化建设,先后规划建设了“大熊猫监测数据库”、“大熊猫栖息地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野外火源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全力打造白水江大数据应用平台,以大熊猫国家公园资源一张图数据库为基础,基于互联网对相关业务应用系统进行融合,集成资源管理、森林防火、遥感监测、生态监测、安防监控、无人机巡护、综合业务等七大功能模块,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信息化管理。

大数据应用 (2).jpg

信息化建设

(五)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基础工作推动有力

通过20172021年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中央预算内项目、2018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项目和大熊猫国际合作资金项目、天保工程巡护监测道路排险维修工程、2018年省级财政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补助资金生物多样性监测、甘肃白水江大熊猫栖息地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逐步开展了保护站点、防灭火设施设备、野外监测设备、办公设施设备、森林病虫害防治、宣传教育以及各类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巡护道路200km、森林防火预警网络1(套)、有害生物预警网络1(套)、野生动物救护设施1(处),保护管理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7785fdaa4d49c2744b00d738525ffdd.jpg

防火演练

三、今后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白水江分局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脑子动起来、思想紧起来、步子迈起来,继续发扬白水江人披荆斩棘、融冰止渴的奋斗精神,全面持续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建设向前发展。着手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纵深推进体制机制建立健全

按照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健全完善内设机构及保护站,细化职能职责。建立分局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对公园建设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继续探索以社区为主体的资源管理机制,提升社区群众对当地资源的管理能力。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与社会本底调查,不断完善两省四县的联合巡护机制,共同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保护工作。健立社会参与和志愿者服务机制,吸引企业、公益组织和社会各界志愿者参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建设,形成全社会参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良好局面。

(二)持续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加强野外巡护和监测工作力度,建立完善自然资源管理责任制,把自然资源管护责任分解落实到站点(中心)人头,做到全覆盖管理。以分局保护站(中心)为单位建立野外巡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巡护监测信息的收集管理,确保责任落实。修订和完善野生动物救护体系建设与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生态保护管理水平。继续实施天保工程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在园区范围内规划实施一批生态恢复项目,使园区范围内逐步恢复成为适宜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

(三)全面推进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打造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的“白水江方案”

以白水江自然博物馆、白马河公众自然教育中心和碧口李子坝生态体验区为依托,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容组织开展特色自然教育活动,开设自然教育课堂,制定自然教育和户外体验教案,针对社区居民、访客、学生等开展自然教育和体验。充分利用野外监测、巡护资料,开展线上自然教育,宣传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探索在指定线路开展巡护体验。加快推进分局解说系统建设,逐步加强和改造提升自然教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生态体验小区,合理设计体验路径,精心打造体验节点。积极开发生态体验项目,不断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动品牌。

建设中的公众自然教育中心.jpg

建设中的公众教育中心

(四)有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投融资和特许经营实践探索,提供“白水江投融资及特许经营方案”

主动寻求企业、社会团体和金融资本合作,为分局保护、建设、发展筹措资金,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产品品牌发展,研究制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经营活动。适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大熊猫文化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产业,培育大熊猫国家公园品牌,带动园区及周边区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五)深入推进宣传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主动发声,加强与中央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深度挖掘园区宣传题材,提高信息采编质量,特别是要继续加强与央视《秘境之眼》栏目的互动,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深入持久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度和依法保护意识。加强与国内外其它国家公园、第三方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促进自身科研保护能力的提升。与科研院所及NGO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落实具体合作事项,使其能够为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和科研支持。

(六)稳步推进自然资源基础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依托实力雄厚的公司或科研单位,加快推进白水江大数据中心建设,强化已建成监测监控系统的营运管理和维修维护,加强监测监控数据的储存管理、研究分析和开发应用,为日常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七)有效推进分局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分局科研水平

科学制定分局人力发展与保障总目标,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培训。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交流,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白水江-文县疣螈 (文县特有种)  王钧亮.jpg

文县瑶螈

(八)统筹推进拓展社区共管模式,促进乡村振兴与国家公园建设深度融合,完善社区共管“白水江方案”

一方面引导社区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体现社区共管共建成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设置生态管护岗位,吸纳当地原住民担任生态管护员,参与建设国家公园,为公园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分局成立的社区共管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社区发展管理会议,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促进绿色产业升级,建设服务型社区。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开展社区支援与扶持项目,依托社区的资源优势,鼓励发展特色农林产业,推进国家公园绿色品牌认证,拓宽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社区改善社会经济状况,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群众增收。

十年评估.jpg

专家考察

(九)扎实推进森林防火工作,实现无森林火灾目标

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对职工、村干部、护林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完善森林防火预案,加强火源管控,消除火灾隐患。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主动适应大熊猫国家公园森林防火新形势,针对园区实际情况着手编制《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防火规划》,根据规划编制储备森林防火相关项目,积极争取整合各类资金,为园区森林防灭火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自然保护工作非一日之功,每一份成就都来之不易。这些数据的背后凝聚着白水江人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辖区广大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付出的艰辛努力。白水江保护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肩扛责任,求实求效,依托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工作,守护青山绿水,呵护大熊猫家园。

青山作证,白水江园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为凭,白水江职工人人守护美好家园;

青山绿水,润泽着这一方净土奔向新一轮辉煌。